感受韩长赋:"三农之子"从黑土地走来
2009年12月30日 09:38 新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三农”之子韩长赋


韩长赋出任中国农业部部长,对于这一内阁任命,海内外舆论出乎一致的认同,可谓众望所归。但评价各有千秋,有人说,他是典型的学者型官员,中央农业领域智囊,农业问题研究之深领业界感佩;也有评论说,八年前就位居农业部常务副部长,20年前就是团中央青农部长,他是典型的中央农口系统高官。

“中央农业领域智囊”、“中央农口系统高官”,都是做媒体热衷、吸引眼球的热词。就我个人亲身感受而言,韩长赋是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在中国式围棋(国情)这一大格局中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三农之子”。

围棋有句棋语“起手据边隅”,韩长赋最初的官职就是农村里的大队干部,在黑土地上摸爬滚打,带领村民致富。韩长赋来自农村,从基层走来,以这颗拳拳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起步,韩长赋一直对“三农”问题情有独钟,他身上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三农”情节。

离开黑土地,韩长赋在团中央做组织人事干部,负责青年工作,后来又做过团中央青农部部长,宣传部部长。进入农业部前,他在中央财经工作小组做了8年经济调研和管理工作。

韩长赋:“三农”情怀重视国情

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国情的重视,五年前,我聆听他以国研室副主任的身份在人民大学论坛上的演讲。“这是国情”,他说到这里时,我注意到他抬起头来,眼神中的坚定。他论及“土地流转”的这一段话,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韩长赋斩钉截铁的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土地流转速度不能太快,土地经营规模也不会太大,这是国情!”

“这是国情”,在随后数年,学界甚至一些官员对土地流转一波强似一波鼓与呼的热潮中,我琢磨不定报道方向时,这四个字有一种给我以底气的力量。事实证明,香港文汇报不跟风不炒作是对的,这并不是媒体信任农口高官的地位与身份,也不是相信中央智囊有着高人一筹的预言,我想,那是带着朴实感情做事为官的理论,其力量源泉之所在。

我手里有他写的两本书,我的阅读有着特别的感慨,这不是书斋苦修,而是“三农”情结的凝结,令人吃惊的是,他在很久之前就无不惦念着那些“城里的农民”,近年来才被重视的“农民工”。07年出版的《中国农民工的发展与终结》展现了韩长赋为官为学的终极关怀与人生追求。他从农民工个体的研究入手,将中国未来最复杂又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前国务院副秘书长、曾协管中央领导分管‘三农’的刘济民对我所言)农民工问题提升到战略性解决与实在性落实的双层面。

而在2003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一书,韩长赋吐露了他曾经对“黑土地”母亲的种种繁杂隐秘的感情。一方面是骨肉亲情般的热爱,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儿子,他也曾有急急离开母亲向往大城市的质朴诉求。在他身居高位时,这些成长的心曲毫不保留的坦露在世人面前。

韩长赋在书的序言中是这样吐露儿子对母亲的心声:“为什么写这些东西。因为心里愧疚。这片土地,我生于斯、长于斯。但自打真正懂事起,我就想离开她。即使真心地为她流过那么多汗水,也多半是为了换来离开她的果实。终于我如愿以偿。最对不起的是父老乡亲。在我成了城里人之后,良心告诉我,不能忘了农民,这城市、这工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传统到现代,有他们的一份辛劳,一份奉献……我们城里人的生活也离不开他们。可我们骨子里却嫌弃他们。当街上人头攒动,当公共汽车中摩肩接踵,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感到他们妨碍了我们城里人的生活。我不能原谅自己,于是想为他们说几句话……有因如上,我一直关注着农村问题。这种情结可能与生俱来,当然也与工作经历有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孔繁星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