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独家稿件 转载需经凤凰网授权
《问答神州》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周六17:45--18:10 重播:周日11:45--12:10
三峡大坝:毛泽东半个世纪前的指示
"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长江三峡,是长江风景线上最为奇秀、最为集中的山水画廊,西起重庆市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2公里,由著名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所组成,故名三峡。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三峡对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领导人而言,就不仅仅是一个可以畅游的风景点,1919年,孙中山先生首次提出修筑三峡大坝的构想。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个构想开始付诸实施。刚刚去世的中国著名水利专家林一山,曾经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为是"长江王",1953年的2月份,在"长江舰"上,毛泽东第一次向林一山提出了南水北调和兴建三峡大坝。历经40年的争论和论证,历经了几代新中国领导人的关心过问,1994年世界第一大水利工程三峡工程,终于正式动工。
随着大坝的建成,长江的四川至湖北段被封闭形成了一座绵延640公里长的水库。百万移民为此搬迁。如果用三峡工程浇筑的混凝土砌一道宽、高各一米的墙,从三峡工程到北京可以砌一个来回。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工程量、施工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这个庞大的工程,从论证到建设的整个过程都处在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争议中。
汪啸风,一个在洞庭湖边长大的湖南人,2006年的12月,62岁的他被委任为国务院三峡办的负责人。今冬,在他上任一周年之际,我有幸在北京见到了他。
吴小莉:其实您踏入这个办公室是去年的12月,刚刚满一年。
汪主任:是。
吴小莉:一年过去了您心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艰难吗?
汪主任:我原来感觉呢,这个三峡工程呢,处于扫尾期间吧,扫尾阶段吧,当时也认为是比较,比较清闲的一个地方,来到这之后呢,我了解到了,三峡工程所建设所承担的内容当中,有三项,还要继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百万移民工程的扫尾工作,以及库区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当三峡主体工程完工以后,这三件事呢,还有很多的后续建设任务,需要我们继续去做,所以这种感受呢,比较深。
吴小莉:您觉得这三项工作会多长期。
汪主任:移民,当然搬得出,我在明后年可以完全做完,按照国务院的目标要求,即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还要逐步能致富。
吴小莉:逐步富起来。
汪啸风:像这样呢,它就已经融入了三峡工程完工以后,库区的发展阶段了,但它毕竟和三峡工程有关,所以国务院也非常关心,这项工作呢,还得继续做下去,特别是过去的一年,我感觉到是实施中央对于三峡移民各种优惠政策,最全面的一年。
199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张光斗、严恺、沈鸿等,先后接受媒体采访,明确表达兴建三峡工程是合理的,应该尽早地作出决案的看法。与此同时,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多位领导也向中央写报告,纷纷要求尽早作出兴建三峡工程的决策。
吴小莉:在那次的这个,对于三峡工程的论证当中呢,您又深刻体会到了什么。
汪主任:因为我是生活在洞庭湖区,如实说呢,在省内酝酿这个事情的时候,那是举双手赞同的,所以总想呢早点开工,当时是这么种心情,而且我还很详细地看到就是现在的坝址那个地方,那时候三斗坪还是一个小岛在江中心呢,那时候给我一个反应呢,地质条件非常好。
1991年夏天,历时四年的三峡工程重要论证工作结束。412名专家中,有403人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上签上了自已的名字。9位专家没有签字。他们未投赞成票。事后有人评论说,403:9很正常,倘若是412:0,则反而不正常了。
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且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正式开工。
三峡工程反对派毛泽东秘书李锐:移民问题
在三峡工程的建设问题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除了出过一个积极主张工程上马的林一山之外,也偏偏还有一个与林一山叫板且较真的李锐。此人一生大起大落,命运多蹇。得意的时候,曾经得到毛泽东的赏识,而成为主席秘书。作为三峡工程反对派的代表人物,在长达数十年的三峡论战中,李锐始终与林一山针锋相对。而在诸多分歧中,李锐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移民问题。1958年的南宁会议上,李锐上书毛泽东说:如果按坝高200米的方案来修建三峡水库,估计移民就至少有105万人,这是一个极其严重、极为困难的问题。半个世纪之后,三峡移民果然成为了摆在汪啸风案头上最重要问题。他还将这项工作,总结过六个字"搬得出、稳得住",特别是对于"稳得住",汪啸风感触很深。
相关阅读
编辑:
孙艳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