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版陈丹青:山寨文化会把中国变成创意大国
2008年12月22日 16:55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梁文道] [文道非常道] [山寨]

山寨文化抬头

梁文道:我们说到这个“山寨文化”,就是我们知道最近呢,这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这个话题才热起来,因为这个“山寨”现象在中国真的是已经很久了。我的印象是过去十多年、二十年来一直都有各种各样的“山寨”。

马家辉:我感觉这三十年,自从改革开放。

梁文道:三十年来,就是改革开放。

马家辉:那一天、那一秒钟开始以后就出现了,马上隔天,我们现在看很多回忆,就是只要当时你下令说开放改革可以了,第二天整个很多城市的市容、每个人做的事情、拿出来卖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了。很多人马上模仿,马上模仿,你模仿我、我模仿你,这样。

梁文道:要是这么讲的话,我们现在不是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嘛。

马家辉:是。

梁文道:可以给它改个名叫做“山寨开放三十年”,“山寨开寨三十年”,是吧?好,我们现在先来看一看“山寨文化”是怎么回事儿?

山寨文化是怎么一回事?

这阵子,只要登上任何一个讨论区,总有帖子包含了“山寨”两个字,山寨手机、山寨街道、山寨球鞋,甚至山寨明星、山寨派出所,忽然之间网络世界仿如变身,像《水浒传》一样,各路人马占据山头,你一个山寨,我又一个山寨的涮的不亦乐乎。

到底“山寨文化”是怎么一回事儿?“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本意为筑有防守工事的山庄,就是绿林强盗的山中营寨等;六、七十年代,在香港也曾出现过山寨工厂,泛指家庭式的小型厂房。但近年来,随着山寨商品在国内IT行业的崛起,““山寨”一词也衍生出了逃避政府管理的仿制品、伪造品、及盗版等含义,且与工商、税务、质检等部分的工作形成擦边甚至对立。

如今,山寨行为在网路传媒的催化中野蛮生长,并逐渐泛化,形成一种另类翻版。然后,山寨商品严格来说并不完完全全是黑货,充其量只可是作为真品的搞笑版。山寨版的创作者有意无意的抄袭了真品的某些特征,是为了沾点光也好,蓄意恶搞也好,总之得出来的效果就是引人发笑,这种独有的另类身份,也许整整是山寨商品之所以能红火的原因。

梁文道:看到这个厉害吧。

马家辉:不得了,不得了。

梁文道:所以我在想,这个“山寨”这个东西啊,它是一个人怎么样会想到要做这种“山寨”,或者要用这种“山寨”产品呢?我举个例子,我记得前几年,有一趟我们公司一群同事一起到北京出差。那时候我记得我们是台庆还是什么,然后呢,我背了一个包,那个包呢,好歹也算是个有牌子的包,就路过一个商店,然后我们就有个同事说,哎,文道,你看,原来你那个包这儿有的卖。

然后我一看,我过去看那个价钱比我身上背的那个呢,便宜了至少,它那个价钱是我那个包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甚至更低,那真的是做的一模一样。那这种“山寨文化”我就在想,是怎么样会兴起,比如像刚才我们看到那个麦当劳,人家麦当劳是个M,它再多一个N出来,这么串起来。

这个东西我觉得它能存在,或者那个人他想得到要做这个的话,他是想鱼目混珠嘛,就是想骗骗人嘛,那骗骗人的前提是什么呢?这个前提呢就是资讯的匮乏。也就是说呢,他在想一般消费者不容易分辨的出来,不会那么容易的去知道这个到底是正牌还是A货,还是一个抄袭的产品,还是怎么样,这是一点。

第二点呢,就是其实现在的消费者资讯也很发达,现在的消费者也已经知道,看的出来你这山寨货。

马家辉:以前根本不知道的。

梁文道:但是为什么有消费者愿意买,愿意买是为什么呢?就是买了之后我再鱼目混珠其他人。

马家辉:对。

梁文道:就等于说买一个翻版的LV,让人家反正一晃眼,你看不出来。所以每个人从这个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心态,都是一个觉得我怎么样可以把别人混过去,混摸过去,是不是这样的?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