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进入了以追求消费质量档次为中心内容的质量充实阶段。这一时期是向小康社会的过渡,“新三大件”成为这个时代的财富宠儿。消费量级的上升,推动了中国第二轮经济的增长。在经历过八十年代的抢购浪潮之后,产能过剩和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又推动中国社会进入消费者权威时代。
凤凰卫视12月15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1984年以后,中国人开始进入了以追求消费质量档次为中心内容的质量充实阶段,这一阶段以恩格尔系数持续走低为特征,2000年,中国恩格尔系数降至到了39.2%。1984年以后,消费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消费成为产业结构升级、国民经济结构变革的基本力量,并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决定性的带头作用,80年代消费对GDP的贡献平均高达68%。90年代后投资和外需增加很快,消费需求的作用下降了,但是消费需求依然是举足轻重,平均达到了55%。
这一阶段是居民向小康生活跃进的一个重要阶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这“新三大件”成为这个时代的财富宠儿。消费量级已经上升到了1000元,是第一阶段财富宠儿的10倍。家电消费快速增长,耐用消费品向高档化方向发展,对电子、钢铁、机械制造等行业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带动了第二轮的经济增长。
人们也许还记得,在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的抢购狂潮,在上海火柴、肥皂、洗衣粉、毛巾、被单、铝锅等成为热门货,皮夹克、鸭绒被、棉毛毯、羊毛毯和棉毛衫裤、洗衣机、吸尘器、高档录音机、录像机、金银饰品均在被抢购之列。预期物价上涨是抢购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也反映了消费品市场一直以来的总需求大于总供求是抢购爆发的根源之一。
这样的情况在逐渐产生着变化,1989年8月,长虹彩电在全国范围内降价,发起了中国彩电史上第一次价格战,并最终引发了一场“长虹现象”的大讨论。50天后,国家出台了彩电降价政策,从此在国产彩电的带动下,家电行业摆脱了计划经济来的定性,企业取得了定价权。自长虹率先举起价格战大旗之后,家电业的价格战几乎就没有停过,战事越来越密集,规模也越来越大。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市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产能过剩出现了。
产能过剩又为消费者权威时代的来临拉开了帷幕,90年代末出现的变化是最为典型的,各大家电生产商竞争降价,几乎惨烈到了零利润,消费者整体上有了权利,消费者权威也就树立起来了,正是因为商品由匮乏走向了过剩,消费者才拥有了更大的权利和选择的余地,在价格战中饱尝甜头的是广大的消费者。
《腾飞中国》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 20:30
重播时间:星期二至星期六 13:2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编辑:纪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