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皮影后继乏人 85岁老艺人伤心落泪
2010年06月14日 15:18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内容提示:说起皮影,大多数人可能都不陌生,它被誉为是最早的卡通,电影的鼻祖,也是中国最早走出国门的戏剧艺术,究竟皮影源自何时呢?不少典籍记载中多见于北宋,到后来有学者通过考察得出结论,中国的皮影最迟在中唐就出现了。宋代则是它的鼎盛时期,而人们所熟知的可能仅仅是陕西或河北一带的皮影。如果说广东也有就难免有些惊讶,广东也有皮影吗,本期节目将为您讲述?

凤凰卫视6月13日《南粤纪事》,以下为文字实录:

陆丰皮影含蓄内敛为“潮州影”唯一遗存

杨舒:其实中国皮影素来有南北和滦州影、陕西影、潮州影三大流派之分。陆丰皮影就是南派皮影的唯一代表,也是潮州影目前在中国大陆唯一的依存。据专家推测陆丰皮影是宋代从中原传至杭州、闽南,宋末又从闽南移民到现在的海陆丰地区的。然而不论是哪个流派的皮影戏,精美的雕工,独特的唱腔,还有生动夸张的表演,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那么陆丰皮影的特别之处何在呢?宽大的布幕背后,是否发生过比皮影戏本身,更加精彩的故事呢?

今天的节目,就让我们走进陆丰的皮影戏。

解说:陆丰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的碣石湾畔,人们习惯把陆丰和与之为邻的海丰,并成为海陆丰。这个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至今仍保留着正字戏、白字戏、皮影戏等古老剧种。故被冠以百戏之乡的头衔。在陆丰,皮影戏也叫皮猴戏,它以牛皮碉镂的影身,借灯光显影于布幕来表演故事。

康保成:陆丰影属于潮州影,它的牛皮和北方牛皮相比,牛皮偏厚,雕刻的影偶偏大,雕工不算精细。我们看比较典型的这两边的,这两个影偶都是典型的,属于潮州影的影偶。最大的不同当然是唱腔,因为潮州影偶是用白字戏来唱。所谓白字就是当地的方言。

解说:北方皮影高亢粗犷,陆丰皮影则含蓄内联。自宋末闽南移民把皮影带进陆丰,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陆丰的皮影戏班大多是由当地农民自发组合的,凭借乡野田间做舞台,竟也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民间皮影艺人。当中,蔡氏家族名气最大,经历了四代传承,可谓是见证了陆丰皮影戏的兴衰变迁。

蔡锦镇是蔡家皮影戏的第四代传承人,在这间一下雨就漏水的尼瓦房里,蔡锦镇开始跟随父亲蔡娘仔学习皮影。

蔡锦镇(陆丰皮影艺术传承人):接触皮影的时候最早,是我六七岁的时候,我那时候一边读书,就已经一边跟我父亲帮帮忙,拿个道具啊,帮帮腔啊就是这些。我父亲为了皮影事业,把它能够传下去,一直都是亲手的教我。

解说:2006年从艺长达70年的蔡娘仔,在南塘老家去世,享年82岁。蔡锦镇说父亲到临终前,都从未间断传授操纵技巧给他。墙上这仅有的几张照片,记载了蔡锦镇当年跟父亲学艺的片段。

康保成:蔡娘仔的唱念那是非常有名的,他这个名字起得就怪,蔡娘仔。因为他善于学女腔,他其实一个人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女腔演的非常好。

蔡锦镇:我爸他原来的名字不叫娘仔,他叫蔡奇雄,他这个名字就是从这里来的。戏迷给他起的外号。

蔡锦镇传承陆丰皮影 任皮影剧团副团长

杨舒:解放前,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所以皮影戏很受追捧,民间戏班每年可以演出200多场,那个时候的皮影戏特别红火。1957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正红,陆丰皮影剧团也成立了。于是包括蔡娘仔在内的多位民间艺人,成为了专业剧团的演员。1980年蔡锦镇也加入剧团,开始了他专业皮影演员的生涯。三十年间蔡锦镇经历剧团那段最黄金的岁月,除了曾随团到日本、香港演出外,还参加过国庆35周年。然而他也目睹了陆丰皮影从辉煌走向低迷的整个过程。

九十年代初,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皮影开始走下坡路。艺人们纷纷外出寻找生计,演出市场也萎靡不振,渐渐的皮影不再受到关注。而皮影剧团也名存实亡,沉寂了近十五年。这期间,为了生存,蔡锦镇离开家乡到深圳做起了生意,虽然对皮影难分难舍,但每月60多块钱的工资令他别无选择。直到2005年蔡锦镇听说陆丰皮影,要申报国家级的非物质级的文化遗产后,激动不已。为了传承皮影艺术,他又回到了陆丰。

解说:蔡锦镇现任陆丰皮影剧团的副团长,剧团分给他一套只有四十多平米的宿舍,由于地方太小,孩子只能寄宿到亲戚家,然而就在这样拥挤的环境里,蔡锦镇依然为家传的几件老物件留有足够的空间。

蔡锦镇:我爷爷和我父亲留下来的,这些剧本还有老皮影,都是清末那一段时间的。这些都是他们亲手演绎过的,这些皮影。这个都是纸皮,当初那个时候还没有牛皮。这些现在都还可以表演,这里头这是我爷爷留下来的乐器,这些乐器都已经残缺不全了。这个就是二弦,这是弓。

记者:弦已经没有了。

蔡锦镇:都没有了。这个箱子就是我爷爷去外面演出的时候,就带这个箱了,现在都烂了。我爸爸用过,我爷爷用过,我爸爸也用过。这是皮影。那个时候他那个操纵杆比较短,这些都是操纵杆,他爷爷是全能的,也会唱也会操纵,也会打击乐,都会。只有这一点了。好多都丢掉了,好多啊,文革时烧掉的烧掉。

解说:蔡锦镇回忆文革期间,皮影剧团被迫解散,父亲和其他艺人只能回家种田,偶尔只能在家里偷偷摸摸地自娱自乐一下。

蔡锦镇:这些都是剧本,全都是剧本,是我爷爷和我父亲留下来的,都是手抄本。

解说:蔡家祖传下来的手抄本,很多已经不知去向。仅存的这些有八十年代的,甚至还有清末民初的,像《杜十娘》《白蛇传》这样的经典剧目,经过改编后至今仍有演出。

蔡锦镇:蔡娘仔有几十个剧目的唱腔,都在他肚子里,他只能他自己一个人知道,没有抢救出来的确实很多。是我几代人的心血啊,到了我这一代,必须要把它延续下来,保护好。

解说:一些博物馆曾经找过蔡锦镇,希望能替他保管这些祖传的文物,但都被蔡锦镇谢绝了,他说家里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把它们放在身边心里踏实。

陆丰皮影后继乏人 85岁老艺人伤心落泪

杨舒:早在二三十年代的时候,中国曾有一批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皮影戏,主要是以滦州影为研究对象,后来又关注到关中影,但几乎没有人注意到潮州影,也就是陆丰皮影。有的认为它没有价值,有的认为它已经不复存在了。陆丰皮影就这样被遗忘了很多很多年。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康保成教授,曾经一直在大陆寻找潮州影戏的踪迹,而遗憾的是始终没有任何发现。

直到04年他从一个学生口中得知,陆丰还有皮影戏班的演出后,喜出望外赶到那里,看到了已经80岁高龄的蔡娘仔老先生的演出。这意外的发现,让陆丰皮影重返中国皮影戏大家族。一年多之后,它还被列入到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然而风光申遗的背后,陆丰皮影面临的却是严峻的现实。

陆丰皮影名为潮州影唯一的遗存,实际上就是一个只有20几个人的皮影剧团,它的历史和价值如今也只存留在少数人的记忆中了。

解说:如今在陆丰,已经很难找到唱、演俱佳的皮影艺人了。这天我们跟随蔡锦镇,一同去拜访85岁高龄的民间戏班乐师黄娘切。

蔡锦镇:很好了,老艺人来说就剩他一个了。

解说:黄娘切12岁开始从师蔡锦镇的祖父蔡强,现在业余戏班每年偶尔一两次的演出,还会请他去。

蔡锦镇:一般我们这里就是七月份,农历的七月份,农历七月份就是鬼节。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请皮影镇邪,就是保佑乡村平安。他说他那个是打鼓的。

黄娘切(陆丰皮影民间艺人):全部都送人了。

记者:这个是怎么用的?

黄娘切:唱歌要用。

记者:唱歌的时候要用的,现在只留下这几样了?

黄娘切:打打鼓、打打鼓。

《南粤纪事》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杨舒【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星期日 9:35--10:00

重播时间:星期一 15:05--15:35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石冰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