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害者到维权者:打工青年的人生转折
2008年02月20日 17:27凤凰网专稿 】 【打印

1982年,祝强出生在四川蓬安县,石门乡一户普通农民家庭,母亲长年卧病在床,一家四口的生活全靠父亲种地维持。

2000年的春节令祝强终身难忘,这一年年关刚过,祝家便全家出动,为他四处筹措下一年的学费。

村里一共只有两名高中生,祝强是其中之一,尽管家境贫寒,祝强却一直努力读书,他期待着自己考上大学的那一天。

思考再三,祝强决定外出打工赚学费,临行前,他还特意在行李中放了几本教科书。长到17岁,祝强第一次出门远行,他和同乡一起挤上了100多人的大巴,经过六天六夜的颠簸来到深圳,经人推荐在塑料厂里谋得了一份差事。

从学生到打工仔,一时间,祝强对于工厂的高强度劳动颇不适应,他暗下决心,一旦筹足学费便立刻回家念书,然而祝强怎么也不会想到,打工不到半个月,自己就发生了意外。

在医院里,祝强接受了截肢手术,整整三天,祝强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一言不发。

手术后的第5天,祝强见到了从家乡赶来的父亲。 
 
在医院养伤的两个月,祝强惊讶地发现,遭遇不幸的人远不止他一个,在这所医院手外科的病人中,与他情况类似,在打工时受伤的农村青年比比皆是。我们曾经问过祝强,为什
么工人们可以不顾劳累、危险,而继续在工厂里工作。他说,其实非常简单,农村的年轻人们对城市生活还是抱有十分地渴望的,当他们来到城市最先需要生存,没有特殊的技能,只能做廉价劳动力,而劳动力在当年是远远供大于求的,在当年那股不断涌入城市的农村劳力当中,云祖也是其中一名。

云祖来自湖南乡下,家中生活的拮据加上父母不和,使得云祖初中没毕业,就决定辍学外出打工。

身处繁华都市,厂区工人的生活却单调乏味,每天除了工作,剩下的时间就是吃饭睡觉,住着40人一间的宿舍,吃着难以下咽的饭菜,无休止的加班,云祖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城市生活。

超负荷地劳动令人不堪忍受,云祖于是想到离开,但是残酷的生存现状,令他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云祖发现,工厂的工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充满着危险,在车间里,云祖曾亲眼目睹一个工友发生意外。看着工友的手指被机器吞噬,云祖内心的恐惧油然而生,然而他最终也没能逃脱这种惨痛的命运。不久之后,云祖自己也被机器切断了左手,云祖做完截肢手术不久,工厂就停止为他支付医疗费,手术后的伤口极易感染,为了保命,云祖只能想尽办法赖在医院。

终于熬到伤口痊愈,云祖出院后,租了一间每月房租90元的屋子开始了艰难的索赔之路,对未来的茫然,以及残疾带来的种种不便,令云祖度过了一段灰暗的时光。

就在云祖为未来感到一片迷茫的时候,祝强的生活也被打回了原点,因为工厂只愿意支付祝强两年的工资,一共是7200元作为工伤补偿,祝强没同意,最后他只拿到了半个月的工资,178块钱。为了生存,他和父亲开始做各种各样的小生意,祝强先是在街头卖袜子,还一边在大街上捡瓶子。

为了获得公平的赔偿,出院后祝强跑遍了所有能跑的部门,但每一次得到的答复都令人失望。不服输的祝强于是自学法律,他一定要赢回自己应得的赔偿,而经过三年索赔,终于赢得诉讼的祝强,对于这份迟到的赔偿却没有表现出太多的高兴。

2001年,祝强听说有一个名叫“乐施会”的组织,可以给工伤致残的工人提供免费吃住的地方,在那还可以学习一些法律的知识,这对于当时正在自学法律,打索赔官司的祝强来讲,非常有吸引力。所以他马上找到了“乐施会”,不久云祖也来到这里,在四十多个被救助的工人里,云祖和祝强马上就发现,他们两个最有共同语言,他们俩住在一间宿舍,生活上互相帮忙,还一起搭档跟随“乐施会”的工作人员在珠三角做民工群体的探访。2004年,两个人开始了一项新的计划,两人合作创办了“志强信息咨询服务部”,这家民间NGO组织主要的服务内容就是帮助农民工群体处理欠薪、工伤等等劳资纠纷问题。

三个月间,祝强和云祖在珠三角地的医院里穿巡,在番禺、顺德、佛山、广州、东莞,一起跑了二十所医院,看望了两百个断肢工人,他们发现60%到70%的伤残工友,因为工厂拒交有关费用,吃饭和医疗都已成了问题。

除了探访工友,志强服务部还经常给工人做培训,给他们讲维护自身权益的种种经验。比如说祝强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当时在做培训的时候,有个工厂的工人告诉他们说,为了要提高工资,他们有个计划,马上想要去上公路去堵马路,当时祝强就告诉他们说,其实要达到目的,不一定要靠这种暴力的方式,他们就分析了这个工厂的情形,给他们做个这样的一个建议,让他们联名直接给老板谈判。后来他们发现其实工人们的工资实际上和工厂的中层管理人员有关,老板并不知情。最后经过谈判,顺利地涨了工资。祝强说,其实工人和工厂们之间有矛盾,工人肯定首先想到的是暴力方式解决,但暴力并不都有效,并且会带来伤害,他的组织就是想通过这种非暴力的方式,来通过协商谈判,协调劳资关系。总之,说起服务部的工作,祝强和云祖一定会滔滔不绝讲个不停。实际上志强服务部的运作资金并不充沛。2007年的时候,甚至是捉襟见肘,时不常要他们从家里拿钱来贴补,小小的服务部终于还是走过来了,靠的是兄弟二人之间,这份特殊的情谊。

祝强和云祖因为残疾而相识,又因为相同的理想,而把维护民工权利作为两人共同的事业。在遭遇人生的重创后,祝强和云祖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而同甘共苦多年,两个单身汉又给自己的人生制定了共同的新目标。

2006年的5月1号,祝强和云祖又成立了“志强工人俱乐都”,这个俱乐部分别设有工人茶社,能力建设培训图书室、工人剧场等等,很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者都知道纷纷报名参加他们的培训学习,在这种不断地维权的过程当中,祝强和云祖也有了新的思考,他们开始去农村、去工厂来培训农民工,告诉他们如何来降低进入城市之后的反差,怎么样来降低劳资风险,怎么样降低情感的风险,如何培养好的价值取向等等,是一些他们新近学的更为学术的名词。总之,在这条路上,两个人在继续往前走着,越走越坚定,他们现在可能最知道一个词是什么含义,就是“相互扶持”,因为他们始终是对方的左膀右臂。

更多往期阅读:

特殊年代 特殊人群五十年漫漫寻根路

代课教师执教24年被辞 81学生集资赡养

从被拐女到最可爱的乡村教师

一眼能发现贼的秘诀

走出少教所 “三毛”救助“三毛” 

被卖进抢劫团伙的“新三毛”

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