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米兰昆德拉的新著《相遇》,内容是昆德拉的短篇和长篇的评论文章,谈的是昆德拉自己欣赏的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等等,这里面显现出昆德拉的一套美学观念。
凤凰卫视8月27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梁文道:既然昨天说到昆德拉,我们不妨今天继续接着介绍昆德拉的一本新著,这本新著其实新被引进大陆的就是我手上的这本《相遇》。那这个相遇呢,其实是他的一连串短篇的,当然还有长篇的评论文章,谈的是一些昆德拉觉得特别值得注意,或者他比较欣赏的作家、艺术家、音乐家等等。这本集子为什么值得介绍呢?是因为在这里面我们能够看到他自己的一套美学的观念,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是因为他的确写得特别好。
说到米兰·昆德拉,我必须要忏悔一下。曾经有一段日子,我表示出对他一个鄙意的态度,人家提到他,我说他怎么样,后来我回想是不是我真的不习惯他呢,其实不是。就是我们文化人里面,或者一些文艺青年呢,常常会有这种倾向,就是你刚开始发现一个东西没什么看,你觉得他很厉害,到处跟这个人说多牛多多厉害。等到大伙都爱看,他变成一个畅销作家,知名人物之后,你马上就鄙意他,以显示自己的高级,跟别人的区别。
比如说在过去昆德拉刚刚开始红的时候,很多文人喜欢他。但是后来太多人喜欢他了,大家就说昆德拉算什么,雷蒙德·卡佛那才叫厉害,但是事实上这些都是完全不可比的作家,他们根本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面上面写作是不同类型的。我们怎么能够这么去比较呢?通常我们在做一些文艺人物之中的这种判断,与其说是在这种判断这些被我们判断的作家、艺术家他真正的价值,倒不如说我们借着这个机会利用他们,来展现自己独特的口味跟自己高人一等的事件而已。
好,废话少说,说回这本书。那么为什么我说这本《相遇》能够展示出他一套很独特的美学观念呢?比如说这里面他就提到他很喜欢英国已故逝的肖像画家弗兰西斯·培根,这个培根的画说起来也是相当的可怕。他画那些人物的肖像画总是扭曲的,嘴巴会尖叫的,那个画面相当恐怖。比如说他还有一个很有名的画,这个画画得是耶稣受难。一般来讲,耶稣受难,在欧洲的绘画史上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那么这个景象里面的神学意蕴、宗教意蕴、哲学意蕴、政治意蕴,甚至历史意蕴,早就被无数的画家探索过。
可是昆德拉注意到培根他怎么来画耶稣受难,他说这个在过去集所有伦理宗教甚至西方历史余生的伟大主题,到了培根的作品,却转换为一个争议不断的生理性画面。这个画面是什么呢?培根自己的话讲我始终对于有关屠宰场和肉的画面很有感觉,对我来说这些画面和耶稣受难一切有紧密的关联。有些动物的摄影作品非常杰出,那是在它们被带出来宰杀的那一刻拍的,那死亡的气味。钉在十字架上面的耶稣,他居然拿来对照屠宰场和对动物的恐惧,这岂非亵渎神圣。
但这里面更重要的是什么,比如说我们如果把耶稣想象成一个人,一具身体,他吊在十字架上,那个状况岂不真的就像一头动物的肉身被悬吊在一些勾架上面一样吗?在这个状况底下,培根做了一个非常大胆非常冒犯的行为,但同时也是一个很本职的行为。就是把耶稣受难,他身上包裹的重重的意蕴全部剥离掉,剩下最核心的那个东西。这个恰恰也就是昆德拉小说常见一个手法。昆德拉一开始被人误会,好像是个东欧流亡意见分子作家,他非常反感这个身份,就在于因为他非常坚持的相信小说是什么?小说是对人类存在基本状况的探索。而所谓的政治背景只不过这个存在状况得以展现一个舞台罢了。
因此他就注意到怎么样写出各种各样的存在的最基础的状况,这是一种非常哲学性的探问,这才是小说甚至艺术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在政治上做出任何的主张。这里面比如说他又提到一位法国作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的一本书叫做《从一个城堡另一个城堡》,他就说到塞利纳在这本书里面提到一个狗的死亡。他说这个狗是孤苦伶仃的,在大雪之中到处游荡,那么最后倒地死亡,然后鼻子朝向它游荡的神灵,朝向它的来处,朝向它曾经受苦之地,确实如此。然后这个塞利纳他说我看过许多临终中的画面,这里那里各处,可是都远远不及这如此美丽,低调忠诚的画面,妨碍人类临终的是排场,毕竟人始终都在舞台上。
那么昆德拉就为这句话深深触动,他说对啊,我们死亡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排场,这个排场包括什么?包括了比如说英雄去世,牺牲了,大家要向他致敬,他对这点话非常的反感。为什么呢?他说到底致敬是什么意思呢?追忆、纪念,致上悲悯之意,是的,我明白,可是致敬,在一个疾病里面,在一个战争里面有什么要庆祝,要崇拜的东西吗,难道疾病是种攻击吗?事情就是这样。而塞利纳早已明白,妨碍人类临终的是排场。这句话就是说我们人类总是无法赤裸裸的面对死亡,面对死亡来临的那一刻,是因为我们身边有太多的排场,很多的仪式,很多的东西,我就没办法面对它了。
昆德拉在这本书里面利用了,我觉得透过了不同的作家、作品去表述出他自己对于美学一个看法。有时候在这里面会重复相当多他以前说过的东西,比如说他注意到一点,我觉得相当有趣。他说现代伟大小说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呢?就是里面几乎很多主角都是不生孩子的,从堂吉诃德一直到卡夫卡的美国好像都是这样,为什么呢?他就沿用他过去一个非常现象学的说法,现代将人变成唯一真正的主体,而小说是与现代一同诞生的。只有小说将个体完全隔离了,没有孩子的,因此他才是一切的中心。
但是他注意到一个另外,这段写得真好,那就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寂,注意力的中心不再是一个个个体,而是一整列的个体。这些个体每一个都是独特的,无法模仿的,可是这里面的角色是有小孩的。他们每一个却又是一道阳光隐在河面上稍纵即逝的粼粼波光,他们每一个都把未来对自己的以往带在身上,而且也都由此自觉,没有人从头到尾都留在小说的舞台上,而且每个人的名字都彼此相像。
《开卷八分钟》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梁文道 【主持人专区】
首播:周一至周五 17:05-17:15
重播:周二至周六 00:25-00:3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徐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