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甘阳,这位80年代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成为文化热里面其中一派思想领袖的人物,他也说到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他说当年他们这一帮知青,回到城里头来的时候,就会慢慢身上有一种江湖气。他说比如说会有一个口耳相传的一个圈子,会越传越多,你在这里,别处人家会知道你,很微妙,流传实际上是很广,可以传的很远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可能不晓得在北京某个地方一个小圈子里头,你读书读的多,思想特别的活跃,才华特别高,把一伙人都说服了。然后本来这个小圈子里面有一些关于你的想法,就会慢慢慢慢传出去,甚至传到好远的外省去,这就是所谓的甘阳说的口传的圈子。那么仗着这种口传圈子里面对他的推崇,后来甘阳在做起事来的时候,也得到了很多的帮助,这也真是一个非常非常妙的一个现象,我觉得这是我很关心的一件事情。
可是大伙儿天天这么聊天、神侃,到底侃些什么东西出来呢?大家就说了,当年的文化热,就是注重讲思想,但这个思想就是这么有点给人一种聊天聊出来的感觉,底下的这个基础好像不是很扎实。这里面访问陈平原的时候,陈平原又回顾了一下,曾经我们有过这么一个说法,就说当年主要是李泽厚,他说进入90年代,很多人谈王国维、陈寅恪,而不谈陈独秀、李大钊,于是他概括出一个学问家凸现、思想家淡出的公式。
也就是当年很有名的说法,就是80年代有思想,90年代有学术,那么这个思想跟学术的对立,到底有多准确呢?这个说法或许也太粗糙了,但是我们不能够忽略,就是80年代的人学养的确可能有点问题。陈平原就说,我们批评当下学术风气败坏,往往举出80年代做对比,不知不觉中将其理想化了。作为过来人,我很欣赏80年代生气淋漓,但我必须承认,80年代的专业著述,多数是激情有余、功力不足。
所以他们这一代人的工作,他用胡适《谈新诗》的一句话来总结,叫做“提倡有心,创造无力”。可是这些人在聊,总不能光是聊,他们总得有养分,那那个养分从什么地方来呢?比如说这些人是不是到底像《今天》、《星星画会》、《四月》这些团体,这些结社、这些沙龙,总不可能是80年代一下子改革开放,就从冻土里面长出一棵树来,不大可能。
所以70年代的时候,肯定就已经有一些潜流在里头了,关于这点,艺术评论家栗宪庭他就说了,像当年上海轰动一时的十二人画展,就隐藏着这么一条线索。就是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曾经有过短期的小规模现代主义,就有一些东西就是这么流传下来,而且后来资讯匮乏的时候,他们吸收资讯的方法也很特别。
比如说像著名画家罗中立他画的画,有美国超级写实主义的影子,那他怎么样认识到人家的东西呢?居然是在一个外国的旧报纸上面看到一个画片,就这样子就学懂了一种外国绘画的方式了。
《开卷八分钟》凤凰卫视中文台
首播:周一至周五17:05—17:15
重播:周二至周六02:50—03:00,11:30—11:40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
编辑:王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