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国家、很多城市、很多地方的政府,都会出一些书来对自己进行宣传,可是也有例外。香港政府的一个叫做香港民政事务局的公关部门,主编了一套丛书《香港点滴》,特别找来一批作者,他们能够用一个比较批判,甚至很狠的角度来讲香港,凸显出香港一些不为人知的侧面。
今天给大家讲的这本书作者是罗贵祥,他的书叫做《香港多一点颜色》。基本上谈的就是香港的外国人,讲的是各种民族、各种种族、各种国籍、各种血统、各种语言的外国人在香港的生活情况。
对外国人的称呼影响港人和其交往
他说或许没有例外,我应该像许多在香港成长的人一般,学会了说话不久,便跟着成年人将西方人叫做鬼佬,日本人叫萝卜头,印巴,也就是印度跟巴基斯坦的人当然是阿差或者阿星,肤色更黑的就是黑鬼,至于宾妹,已经是香港人可以有能力雇佣外佣的年代,不是我的童年时代。这都是带有侮辱性的语言。
可以说这种贬低、排他性的语言先于我亲身接触其他人种的经验,或许甚至决定了日后我真正与其他种族交往的经验。这话我觉得说得非常有意思。通常我们在真正接触到,亲身认识一个外国人之前,我们首先学到的是对这种外国人的称呼,而这个称呼如果都是像刚刚我说的那些带有歧视性的语言的话,他会不会决定了、限制了我将来怎么样跟他交往?我怎么样看待他呢?
在港印度人送礼物也有讲究
然后呢,他在写香港这些外国人,他说这些外国人当然是指非华裔人士,但其实他未必来自外国。中文里面讲外国人讲的就是非华人。可是问题是,他不一定是来自外国,他可以是本地人。比如说这本书采访的其中一个中文名字叫沈惠文的印度裔,而且她是一个非常大的跨国律师行的年轻合伙人。为什么说她是外国人但其实不是来自外国呢?原因很简单,她能够用完全流利的广东话在说话。而且呢她的母亲,她的家族根本就是老香港,她们家族在香港几十年了,在英国殖民时代有不少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来到香港生根落地,她们家族就是这种代表。然后问起她是不是很华人了,已经很华化的时候呢?她就说,她不算。为什么呢?她就说,虽然她在香港长大、上学、工作,也在这里发展事业,那么而印度她每回只是偶尔回去一趟而已,“香港才是我的家”。但是说她妈妈当然也是个印度女人,更迷信,怎么样迷信呢?就她学了这些华人,就是说平常送礼物给别人,千万不要送闹钟、时钟。为什么?广东人喜欢讲这个,就是送钟给人家就替人送终,意思不好,不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