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八分钟:王小波是被炒作出来的?
2007年05月08日 18:00 】 【打印共有评论0

1997年4月11日 王小波逝于北京。

最近一期的《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标题是:“王小波十岁”,有趣的题目,其实很恰当的。生前多半有些潦倒的王小波,在他去世后的十年里,他的作品逐渐被大家奉为经典,更有人专心地去做“王小波门下走狗”。他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作品竟然会被如此多的人所追捧。对于我来说,王小波就是02年那本盗版的黄金时代。作为所谓的80后,我完全不熟悉他所经历的年代,但是他的文字却让我一见如故。

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并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其后,王小波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再学电脑,于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0年,他与李银河结婚。

1995年,王小波的成名作《黄金时代》被当局查禁,甚至不准在国营的新华书店摆卖,可是却受广大的读者和文学评论家赞赏。 事实上,《黄金时代》在个体户书摊上已经售出六万多册,并且出版了台湾版和香港版,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亦不得不承认:「这部小说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留学生偶一露面总会造成排队阅读的局面。」至于他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荣膺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使王小波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取得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1997年4月10日在北京因心脏病猝死的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兼卡夫卡英,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过去几个月,有两个姓王的作家很红,一个是王朔,一个是王小波。王朔还活着,而且到处上不同的节目,接受不同的媒体采访,闹出了很多的风波,大家关注他那很自然。但是王小波呢?王小波死了十年了,虽死犹生,还是很多人要怀念他。但是你越看这些怀念他,纪念他的文章,这些活动,这些作品,你越是觉得含糊,到底谁是王小波?王小波到底是干什么的?他写了什么东西?他又留下了什么影响?他完全变成一个神话跟一个符号,在这个符号跟神话底下的王小波又是谁?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关于王小波的故事,很多人一谈就是说,他被炒作起来,怎么样被炒作法?例如,最近他的遗孀李银河教授发起了一个重走小波路的活动,跟《开卷八分钟》也有一个在网络上结盟。找了一批王小波的粉丝,一起从头到尾走一遍王小波走过的路,这个活动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朝圣,或者是炒作,到底他是不是个炒作?王小波去世之后,每一年几乎都有很多人要重新关注他,纪念他。上个月是他逝世十周年,《南方人物周刊》、《新世纪》都出了很多的专题封面介绍他,重整他的一个故事跟历史。

此外,我们还看到,有一些艺术家,还做了一个非常大的王小波裸相,两条腿就趴开坐在地上,还露出个生殖器,软叭叭的搭拉下来。被很多人认为是侮辱了王小波,但是他自己却说,他这么做是觉得这才是最真实、最坦白的对王小波的一个致敬,因为王小波写东西就是很坦白、很真实。还看到,过去几年一直有一个网上的联盟,叫做王小波门下走狗大联盟,这里面其中一个人物叫欢乐颂,还有杂志专门访问,他也畅谈了一下为什么他宁愿当王小波的门下走狗?

而且我发现很有意思,他一方面虽然说他不会崇拜王小波把他当成一个神,但是一方面又说自己爱好文学,但觉得自己这一代人无论如何都赶不上他,你无论如何都赶不上他,不是把他当成神,你把他当成什么呢?

坦白讲,我对他的感觉,跟很多观众看起来是不大一样,很多观众觉得王小波是个特立独行,非常自由,是一代的启蒙者,对很多人的影响非常大。我的一些写评论的同行朋友也都坦诚受他影响非常大。但是,发现我怎么看他的东西,他对我就是产生不了大家传闻中的那种感动跟触碰。后来我明白,因为我到底是在香港生活的,跟在大陆的很多我的朋友们有点不一样,就是语境不同,感受就不同。更何况呢,王小波影响他最多的那些作家,像福柯或者罗素,我也是在80年代末的时候就已经在看。所以看到他东西的时候,觉得我能够认同和理解,但是不会觉得特别震撼,好象看到一些、听到一些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一些事情,所以我对王小波的作品,跟这些王小波热,是带着一个隔岸观火的态度来看。

这个礼拜做王小波的专辑,也要特别选在他逝世十周年之后一个月,隔一个距离再来看。隔开这么一个距离,我发现王小波,大家常常说他是个自由主义者,这里面有很多值得去探讨的地方。

首先,他放弃了大学里相当稳定的职业机会,而是选择当个自由撰稿人,所以大家觉得很可贵,这是自由。但是这样的自由,其实本来早就存在了。在49年前就存在,现在也依然存在,为什么那么特别注重他呢?这只不过是因为经过几十年之后,他这样的自由看起来非常特别罢了。而这种自由你可以换过头来,可以说这正是另一种不自由,什么不自由呢?就是你必须在市场上面贩卖你的文章跟作品来为生。全世界有哪个地方的作家不是处于这样的自由?或者是不自由的状态呢?

再看,我们很多人都说他英年早逝,所以他被大家神化了,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家,有点像梵高那样子,生前潦倒没人认识,死后大家才越来越捧他,越来越发现他的价值。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神话,大家都说他特立独行,这个好,那个好,文笔有多好多好,能够拿诺贝尔奖,等等东西都加上去。当然我觉得王小波写的东西是很好看,我也非常佩服他。但是我很怀疑,那些不断在赞颂他,甚至引用他的名言的那些人,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看过他的作品的?

最后再说到他留下的影响,如果说他鼓励大家特立独行,要坚持自己的一个想法,自己去掌握思维的乐趣,自己去思考,要勇敢的、大胆的打破种种的禁忌跟愚昧的话,那么我们看到他死了十年了,我们受到了他多少影响?在我看来,他的影响并不算太大。为什么呢?他死了十年了,我们现在看到多少敢于自己去勇敢的思考?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敢于装作很特立独行的样子跟姿态,而不是真正去思考。很多人现在不求深思,只求思考的姿态。

另一方面,如果说我们真的敢于打破禁忌的话,我觉得他的遗孀,李银河教授,那就真的是打破禁忌,但是为什么到了今天有那么多人要李银河教授封嘴呢?这些要她最封嘴的人,有没有尊重过自由思考呢?平常说到李银河,大家说她在炒作,很善于搞媒体,包括她对王小波的种种纪念的做法。她是他的太太,对他有偏爱,那不奇怪。但是问题是,我们大家如果说她炒作的话,你说一个人炒作,那么是否就能够表示否定了她所说的一切,所做的一切?是否就表示我们不需要不再去思考她说的东西,她做的东西呢?这么说来的话,我们其实也不需要再看王小波了,因为整个王小波我们都可以说是被炒作出来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张梅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