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赵莹姐弟俩年纪小,在北京打工的父母把他们从河南农村带了出来,赵莹庆幸没当“留守儿童”,但到了北京却成了“流动儿童”。
赵莹(弘立学校学生):念了四所学校了,因为那个爸爸妈妈挪地方了,所以我也要跟着去。
记者:那你不习惯吗?
赵莹(弘立学校学生):有点,因为那个认识的朋友刚认识了就要分开了,所以有点不习惯。
解说:但至少赵莹不会再是一年只能见到父母一面,只是她并不知道,从河南到北京是一趟无止境的搬迁路,12岁的女孩言语举止里透露出和她年龄不相符的沧桑。
赵莹(弘立学校学生):来,过来吃饭,趁热吃啊。
段金梅(弘立小学老师):自己做饭,自己买菜干什么的,有时候还要帮父母干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孩子们也比较相对来说要怎么说好像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那样的感觉。
记者:“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一种无奈,像赵莹、赵旭姐弟一样在中国18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有近2000万人,他们随时面临漂泊,没有稳定的受教环境,居住和卫生条件差,虽然身居城市但由于和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让他们始终处于城市边缘。
赵莹(弘立学校学生):因为都是这个世界上的,为什么,为什么那个当地的要比我们外地的要交的钱要少一点。
记者:你有想过为什么吗?
赵莹(弘立学校学生):好像是,我也不太清楚。
“户籍制”在城镇和农村的居民筑起高墙
解说:大陆的“户籍制”,一种不近人情的世袭制度,在城镇和农村的居民筑起高墙,城镇居民优先享受在地教育、医疗的补贴,但外地人常常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才能得到相同的福利,这也是老赵在北京打工20多年来的无奈。
老赵(北京农民工):就是哪有活就往哪里去,往哪干,为了这个工作方便嘛,就让小孩子也不得不搬家,所以说一直挪学校,但是小孩他挺不愿意的,但也没办法。
赵莹(弘立学校学生):爸回来,妈回来了。
赵莹母亲:干嘛呢你?
老赵(北京农民工):扫地呢,你要上学这一方面喔,不找,不找个人喔,正规学校你还过不去,进不去,只能上私立学校。就这么着,你不是当地户口,你要是找人,你得花钱了。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那时候我们上学也不好好的学,老师那时候也没好好的教,就是玩,我们学习都不是太好。后来知道了,都晚了。这小孩上学,尽量就是创造好的条件。
解说:老赵把希望都寄托在小孩身上,即使再苦,咬着牙,也要让姐弟俩读书,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李登封(北京弘立学校校长):回农村不太可能,一些农活吧,他从小也没有接触过,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这个城市里面,他们向往的生活也是美好的生活,一旦要得不到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他们心理产生一些伤害。我觉得这些孩子,将来的未来还是一个未知数。
赵莹(弘立学校学生):爸爸他总是笑,然后东逛西逛的带我们看,然后他说,嘿这是我盖的房子,非常高兴,而且声音特别大。
解说:农民工族群,曾经为北京的建设,付出血汗,但到头来,却难以获得这城市最起码的认同。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卫视李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