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老北京风月场:戏曲名角斗艳 三教九流混杂

2013年11月12日 13:40
来源:凤凰卫视

清末剧烈动荡的岁月,八大胡同一带的会馆里发生过什么惨烈的事?

陈晓楠:旧北京城以及八大胡同一带有很多会馆,所谓会馆是外省人在北京的聚会办事的场所,可谓今天各类驻京办的前身,当时很多省、府、县都在京城设有会馆,清人徐珂在《清稗类抄》里形容这些会馆是各地京官之多寡贫富而建设之,在清末剧烈动荡的岁月里,这些会馆里又发生过什么惨烈的事呢?

解说:1853年是清咸丰三年,河北武清人赵廷从老家来北京谋生,那时他才十几岁,进一家鞋店学徒,他没想到这一抉择日后竟成就了一个百年不衰的品牌内联升,赵廷学成出师后在人资助下开了自己的鞋店,此前大栅栏附近已有一家鞋店,叫天成斋,由马聚源帽店的马二爷资助,专做老百姓穿的低档鞋,赵廷则另辟蹊径,打起了坐轿人的主意,《都中鞋事》一文记述,内联生的赵廷不走天成斋马二爷的平民路子,盯上的是朝廷官员的大钱袋子,开业之初就挑明了大政方针,要伺候“坐轿子的”。

男:下了马,马缰绳一撂,把绳子往上一套,进屋了,这是拴马石。

女:您好。

男:早上好。北京当时在南城外大户啊不见得门脸儿多张扬,这是北京人怎么说呢?各种原因吧,要低调嘛,进了院儿,院儿里多大,多有钱,多有官职,门口都尽量的怎么说呢,小一点,为什么呢?招人、招眼,忒招眼,京城毕竟是,是不是,所以太招眼了他出事儿啊。

解说:那时北京有句俗语,叫“爷不爷先看鞋”,是说鞋能抬高人的身价,赵廷把眼光盯上了官员们上朝穿的朝靴,那怎样才能伺候好这些挑剔的官员们呢?

张金起:姓氏名谁住哪儿,穿多大的鞋号,甚至他媳妇穿多大的,他孩子穿多大的鞋号,他都有一个详细的记载,不让看,不让别人看,偷着记,那么你来了以后他一翻那个账本他就知道你原来什么时候做过鞋,穿多大号的,所以人们都很惊奇。

解说:赵廷这一招切中了当年官场的脉搏,作家蒋寒中记述,一本《履中备载》专记王公贵族和知名京官外省大吏的靴鞋尺寸,样式和特殊脚形,那时各地进京的举子为巴结在京为官的恩师或穷京官为谋得外方的肥缺,常常到内联升打听上司恩师的“足下之需”,花重金为上司、恩师定制几双朝靴送去,连上司穿多大尺寸的鞋都知道,自然是“心腹”之人,为此内联升生产的朝靴身价倍增,一双可卖白银数十两。

张金起:还有一个惊奇的事儿呢是顾客一进门他有一个(装)沙子的箱子,在地上放着,(顾客)一踩就过去了,不注意就过去了,后边的伙计就赶紧给你量鞋底子的长度,等于是你还没说话呢这边就知道你穿多大号的鞋了。

解说:赵廷的成功还得益于鞋店的字号,内联升这三个字是赵廷专为逢迎做官者心理取的,“内”指大内宫廷,“联升”寓意穿他的鞋能官运恒升,《都中鞋事》这样记载,赵廷起这店名熬干脑汁,寓意赤裸,穿我赵廷的鞋皇上连擢你的官。

果然内联升的招牌一挂出来就迅速走红朝野,不但上门求鞋的官员们趋之若鹜,连后来宣统皇帝登基时穿的龙靴也出自内联升,但赵廷没想到就在生意蒸蒸日上时,他却几次面临阴沟翻船。1900年北京发生了“庚子事变”,为发泄仇外情绪义和团焚烧了北京前门外大栅栏的洋货店,当时内联升的老店就在东交民巷,竟也被大火烧成了灰,赵廷忍痛另起炉灶,没想到十多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大清朝垮台,没人再穿朝靴了,这等于断了内联升的财路,接着祸不单行,次年袁世凯的“北京政变”又让内联升遭到了乱兵洗劫,赵廷愤懑交加终含恨去世。但内联升的香火并未因此中断,在赵廷的后人苦心传递下,这一百年老字号终于延续至今,一篇文章这样记述。清王朝覆灭后,穿朝靴的人不多了,继之兴起的是小圆口千层底缎子鞋,和小圆口千层底礼服呢鞋,这两种鞋底子薄,轻便秀气,从政的,为商的都可以穿。与内联升同命运的还有瑞蚨祥、六必居等老字号店铺,它们的创建者也如赵廷一样最初都是来京谋生的外乡人。

张金起:大栅栏这一块呢做生意的人基本上都不是北京人,哪儿的人呢?山东的,山西的,河北的,这么几部分人组成的,山西人主要做吃的,酱、面食、干果做这些,山东人主要做布,河北人是开饭馆的,做旧书也是比较多。

贾勇(老北京摄影家):实际上北京的文化是多种流派,就像北京吃的各种食品,小吃也好,再说什么小吃,再说什么食品,北京没有菜系,都是从山东、陕西、山西这些地方天津,最后流到北京,最后变成了北京地方小吃。

解说:当年的许多老字号也像内联升一样在动荡中历经磨难,1900年“庚子事变”时的那场大火不但烧了内联升,还烧了六必居等很多老字号商铺

张金起:六必居是做酱菜的,正好山西人做这个,做吃的,那么六必居是山西人创办的,山西临汾人创办的。

刘进元:六必居的这块匾啊我听北大荒一个朋友讲,是他母亲家的上两代的一个人把这块匾给抢出来,因为这块匾据说是严嵩写的,北京有两块匾据说是明朝的大奸臣严嵩写的,一个是六必居,再一个就是八大胡同再往西,菜市口那的鹤年堂。

解说:义和团的大火烧毁了店铺,却烧不尽人们生存的欲望,这些老字号就如内联升一样于烈火后重生,北京有句老话,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就是这些老字号当年辉煌的写照。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名为《城南旧事》的电影走红中国大陆,影片改自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自传小说,电影中的城南指北京前三门外,女主角小英子就是林海音童年的真实写照,林海音原名林含英,生于日本,原籍台湾,上世纪二十年代随父母迁到北平,多年后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在《追随母亲的足迹》中这样写道。

在北京的晋江会馆是台湾福建乡亲最常去的地方,晋江会馆既不属于当时的北京社会,也不属于台湾,会馆里的人同质性比较高,又都住满了台湾的福建乡亲,很多人用福建话交谈,房间里灯光很亮,非常温暖。

会馆是旧时在京的外乡人及同行业者聚会的场所,它的形成与当年京城的科举考试有关。

刘进元:北京几乎所有的会馆都是在南城,就是宣武门、前门、崇文门以外,它是为了方便各地的举子到北京来参加科举考试,你来了你得有地方住,各省在京城都有当官的,当官的干脆出钱给本省的举子提供一个方便,办一些会馆。

张金起:它各种功能都具备,但是总归来说会馆的功能就是今天的办事处,就是让外地来的人有地方住,有地方落脚,有地方商量事。

贾勇:比如说当地的这些商会,商人、艺人、政府的这些事务有什么事情,他在这儿有一个联络点,可以这么说通俗一点儿叫据点。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9:00-09:35

声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朱玲娟] 标签:大栅栏 妓女 胡同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