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资”姓“社”争论平息
1992年小平再次南巡为这场争论画上句号,郑元忠也开始了二次创业,他说他的经历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进步
“温州模式”提出后的两三年里,据说有60万人前来参观考察,其中副省级以上领导就不下200人。因山路难行,发生了一些交通事故,后被浙江省委紧急叫停。
1986年,浙江省向中央提议建立温州实验室,提出:温州的模式带有投石问路性质,因此试验的内容、范围、方式、步骤不受传统理论、现行体制和具体政策的限制,允许打破常规、放手探索,准备承担一点风险。1987年国务院批准建设温州农村改革试验区,并确定了一个重大的实验课题———农村股份合作制度建设。很快,股份合作制企业在温州成为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1986年即发展到1万多家。郑元忠也在这年把他的精益开关厂改造成股份公司,而且是乐清县股份制改造0001号许可证。
但“姓社”、“姓资”的争议再次甚嚣尘上。一个“温州老百姓”写信给中央说,“‘温州模式’实为资本主义模式,某些方面比资本主义还无法无天”,温州是“赌博到处有,妓女满街走,流氓打警察,共产党员信菩萨”。1989-1991年,中央为此三次派人前来调查。
加上“温州货”成为假冒伪劣代名词,温州民营经济又一次面临何去何从的拷问。
1991年秋,39岁的郑元忠告别风云诡谲的市场江湖,只保留精益集团30%的股份,以最大股东退居副董事长之职,并以年薪50万聘请了一位总经理打理工厂,然后走进温州大学国际贸易系,成了温大年龄最大的学生。他的理由很简单:“小时候我的人生目标是,一定要上完大学才算一个真正的人。”
1992年,邓小平再次巡视南方,对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争论给予了断然的“终结”。从此之后,在公开的舆论中,姓“资”姓“社”之类的讨论日渐平息。当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胆大包天”的26岁温州商人王均瑶创办了中国首家私营航空包机公司,正读大一的郑元忠也在筹划着第二次创业。
1993年,郑元忠以2年时间学完3年课程,顺利毕业。他打破家族企业模式,邀请温州服装业少帅陈敏、原精益总管吴邦东组成“三剑客”,创建庄吉服饰公司。1996年成立庄吉集团。
1998年,郑元忠被评为“温州改革开放20年十大风云人物”,他对媒体记者说:“从十几年前被四处追捕的投机倒把罪犯,到今天的改革开放风云人物,这不仅仅是我个人身份的转变,而是一代人思想观念的变化,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在一个人身上的聚集体现。”
现在的郑元忠戴副金边眼镜,不再是当年那个骑着摩托车招摇而过的“农民企业家”。他最大的爱好是飙车,常在无人的夜里,把他的宝马车提速到300多公里。
他完全没有曾遭意识形态打压的阴影。他是政协常委,他喊出了“我要买下温州大学”的口号,他获得的承认接踵而至:十大风云浙商,中国十大工商英才,市劳模,省劳模……
相形之下,与他一起被赋予过多时代特征的其他“八大王”大多沉寂了。王迈仟1995年因病去世。叶建华出狱后,开了一间“笑笑照相馆”,后来关门,歇业在家。郑祥青办了一家电脑培训部,每天跑步、爬山,生活规律。陈银松曾开有一家模具厂,后因右腿受伤停业,现在柳市经营杂货店。“五金大王”胡金林则跑去柬埔寨发财,据说拥有一个月利润6万多美元的水电站和15万亩的森林开发权。
“八大王”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个体户的代表,在他们身后,新一代的温州商人、中国商人茁壮成长,由了先行者不自觉的试验角色,后人才得予在更广大舞台上演绎得精彩。1982、1984年虽已远去,但人们从不敢忘记。
《改革开放30年---龙的传人》私人斯国
第三集:1982 夹缝中的私营经济
第四集:3个“1号文件”向个体经济露笑脸
《凤凰大视野》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时间:周一到周五 20:02-20:35
重播时间:周二到周六 09:00-09:35
相关新闻
- · 查全性向邓小平谏言“恢复高考”始末
- · 改革开放30年:1984年商品经济暗潮汹涌 中国承包第一人问世
- · 改革开放30年:“放权让利”指导国企改革“老大难”
- · 改革开放30年:胡耀邦为个体户正名 自食其力很光彩
编辑:
李冠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