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一个中国人更甚于一个美国人
2009年08月11日 11:14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都是从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的。虽然这篇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写就的3600多字文章中,真正涉及司徒雷登的只不过几百字,但司徒雷登却因被定格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而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持久不衰的“名人”。其实与司徒雷登在华的漫漫50年历程比,“大使”经历不过是其中短短两年。从传教士到教育家到外交家,司徒雷登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见证了乃至经历了中国近代复杂多变而波谲云诡的历史。

凤凰卫视2009年8月8日《风范大国民》节目:别了,司徒雷登

解说:如果不是回美国的专机坏了,也许60年前的7月19日,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便已经“别了”中国,回到美国。如果是这样,毛泽东那篇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可能就不会诞生。

马鼎盛:中国人知道司徒雷登,多半是经过毛泽东的介绍。60年前中美关系破裂的替罪羊确认于《别了,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为中国教育、慈善事业奉献良多,且对中共新政权抱好感的末任大使司徒雷登,变成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美帝国主义”代表。

马鼎盛:司徒雷登1919年创建了燕京大学,力主教育独立、思想自由以及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从燕京大学走出不少爱国学生,包括共和国副总理兼外长黄华。九·一八事变后,司徒雷登带领学生上街游行,高呼抗日口号。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司徒雷登不断促使美国积极援助中国,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几个小时,他就被抓进日寇集中营。1946年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处国共冲突,举荐司徒雷登做驻华大使。两年后,国民党被赶出大陆,美国发表“白皮书”为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失败而辩护。毛泽东以《别了,司徒雷登》回应,将司徒雷登当作“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这顶帽子一戴几十年。司徒雷登回国后又被国务院下了“禁言令”,受到“麦卡锡主义”的打击。他1962年留下遗嘱,希望安葬在燕京大学未名湖畔。

马鼎盛:2008年11月17日,他的骨灰最终入土杭州半山安贤园,回到他梦魂牵绕的故土。等于认同司徒雷登是中西文化的桥梁。

解说:出身于传教士家庭的司徒雷登,1876年生于中国杭州。在中国渡过快乐的童年后,于1887年返回美国读书深造。1904年,司徒雷登携妻子回到了阔别17年的杭州,继承父母的衣钵,成为第二代美南长老会传教士,开始布道传教的工作。

沈建中(《走近司徒雷登》作者):我们中国传统来讲的教育,是私塾了,那它还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近代的教育。没有传教士来华吧,中国的近代教育可能还要晚一点,那自己也会搞,你比如说京师大学堂,后来发展成为北京大学,那是民国以后了。传教士至少可以把这些近代教育的概念和理念啊,往前移了这么几十年。

解说:1916年,美、英两国在华教会把三所教会大学合并为燕京大学。1919年春天,司徒雷登被聘请为校长后。

沈建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组建了一个哈佛燕京学社,哈佛就是哈佛大学了,就是哈佛大学和燕京大学联合组织的一个哈佛燕京学社。这个燕京学社是干什么的?就是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所以他既体现了国际化的原则,又体现了中国化的原则。

解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在中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纷纷内迁之际,燕大选择了留在沦陷区。毕业于燕大社会学系的费孝通特地从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致函燕大校长司徒雷登,批评其留守决定,认为日伪政权将利用此事鼓吹中日友好,从而葬送燕大美名。

沈建中:为什么没有走呢?他主要考虑燕京大学是美国人办的学校,如果都走了,那么北平的这些学生怎么接受教育?因为大多数人其实没法走啊,老百姓怎么走啊?对不对,那还得生活吧。学生也走得也并不多。那么就是燕京大学没有走。然后燕京大学决定继续留在北平办学,但是从那个时候起,燕京大学挂上了美国国旗。就认为这是个美国领地,招了一批沦陷区的学生,因为他们都知道燕大是沦陷了的北平的一块绿洲。因为他日本人不能进去,一个美国领地嘛,当时美国没有跟日本发生战争嘛,所以受到这个保护的。

下一页: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教师冰心和吴文藻的证婚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马超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