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外交在特定历史时刻成为“红色中国”的最强音
2008年08月19日 17:05凤凰网专稿 】 【打印

他在孤军奋战的历史条件下打开突破口,为中国体育吹响通向世界的号角,是“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黄洋界炮声”。作为一名运动员,容国团从为个人扬名立万,到为国争光;他开创了一个时代,使“中国乒乓”称雄世界,至今不衰。

主持人:北京奥运会终于在万民期盼中开幕。在众多的08金牌大猜想中,最没有悬念的就是乒乓球。看看国际乒联的排名榜,男子女子前四位都是中国人。世界上把中国称为“乒乓王国”,哪个国际赛事没有中国队参加就不算世界乒乓球水平。中国体坛以乒乓球作“井冈山”,经过“万里长征”发展到今天奥运三甲的体育大国,饮水思源,反思到“国球”的历史,回顾这个长盛不衰的体育项目。

从1949年建国到1979年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中国唯一能扬眉吐气的项目就是乒乓球,30年来中国拿了30个世界冠军,其中29个夏季奥运的金牌都拜乒乓球所赐。

容国团“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口号、徐寅生“智多星”的指挥才能、李富荣“美男子加轰炸机”的个性魅力、张燮林“魔术师”的传奇故事,都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乒乓球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特殊奉献。以一座座世界冠军杯证明中国体育的存在;以一次次力克顽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以一个个偶像级的乒坛明星为青年树立人生的榜样。而这一切都是从1959年4月,容国团为中国捧回第一个世界冠军杯开始。

周恩来将容国团的冠军和十年国庆并列为59年大喜事

解说:上世纪50年代初的香港,一个名叫容国团的男孩在学校和街区球赛中技冠群雄,被称作“东区小霸王”。

1954年初,香港一年一度的乒乓球锦标赛开战,容国团一举夺得了男单、男双、男团三块金牌,声名鹊起。

而此时的新中国,一场群众体育热潮正在席卷,对于被“东亚病夫”这顶耻辱的帽子压得太久的中国人来说,强国首先要强壮身体。毛泽东在这时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时最广泛的口号。

然而,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当时屈指可数,一些人才流落海外。时任体委主任的贺龙力排众议,极力创造条件吸引海外优秀体育人才回国效力。

林慧卿:回国是一个很时尚、很潮流的东西,你回国说明你进步。我在学校,当时整个社会就是这样,整个形势就是这样。

主持人: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回到祖国,为新中国建设效力是科学界、文化艺术界、体育界等众多行业精英分子的最高选择。香港游泳名将戚烈云就是从港英政府的严密监视下,费尽周折才巧妙地跨过罗湖桥,创造100米蛙泳中国第一个游泳世界纪录。香港乒坛高手傅其芳、姜永宁都是在中央领导亲自过问下回到大陆。从印尼回祖国的乒乓球名将、羽毛球高手就更多了。

容国团在香港声名鹊起的同时,也成了香港乒乓球总会嫉妒和排挤的对象,在香港打打球还可以,亚运会则无缘参加。1957年,容国团随港澳代表团到北京访问,看到内地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心中跃跃欲试,萌发了回大陆打球的愿望。不久,香港工联会负责人拜访容国团的父亲容勉之;他对容家父子说:“北京有人请阿团回国效力,你们意下如何?”容国团当即抢着问:“请我回国的是姜永宁,还是傅其芳?”没想到答案竟然是“贺龙元帅”。

解说:1959年3月21日,中国乒乓球队赶赴西德多特蒙德,这是中国队在世乒赛上第三次出场。赛事前半程进行得顺风顺水,男团首次闯入四强。男子单打前八名中也有一半是中国人。贺龙发贺电鼓励,周恩来每天无论多晚都要亲自过问比赛情况。巨大的压力下,在八进四的比赛中,队员纷纷落马,容国团成为“硕果仅存的一颗”。

决赛的对手是匈牙利老将西多,西多曾经七次获得世界单打冠军,赛前西多的队友们已经准备好了庆功的鲜花。然而,容国团在落后一局的劣势下却奇迹般地连扳三局。

1959年4月5日,在象征乒乓球男子单打最高荣誉的圣·勃莱德杯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

容国团手捧鲜花、奖杯的照片迅速登上了所有华人媒体的头版。回国后,这个21岁的年轻人受到了“民族英雄”般的礼遇。贺龙副总理亲自到机场接机、献花,毛泽东、周恩来多次接见。周恩来将容国团的冠军和十年国庆并列为1959年的两件大喜事。每逢外宾来访,容国团更是参加国宴的常客。在民众中,容国团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他成了青年人的精神偶像。

主持人:据说当年乒乓球队特地设立了看信班子,处理像雪片一般飘来的崇拜者信件,信中大多数是决心学习容国团的拼搏精神,取得更大成功的,其中也不乏众多年轻姑娘的求爱信。

下一页:乒乓外交在特定历史时刻成为“红色中国”的最强音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