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音乐家阿什肯那齐:我不想念我的国家
2010年09月13日 11:31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阿什肯那齐:他们喜欢我尽力去尝试,不管我是不是做得特别好,但是他们知道我想去做好,他们是很有经验的音乐家和很多指挥合作过,他们知道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东西。

周瑛琦:所以你刻苦学习,我觉得你现在还在刻苦学习。

阿什肯那齐:哦,当然,但是我的技术不是很好。

周瑛琦:也许你可以从音符中得到一些新的东西。

阿什肯那齐:你不知道,他们喜欢,这是最重要的。他们说,再来做指挥吧,他们喜欢你的尝试,但是你可以听到一些东西,但是有些东西是你永远学不到。

解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中国的俗语用在阿什肯那齐身上,是再适合不过了。正是这种对音乐孜孜不倦的追求,才让他有了如今在乐坛声名显赫的双料音乐家地位。而对于中国,他更是有着割舍不掉的情怀,第一次来中国时的情景,仍然历来在目,是什么机缘让他在改革开放伊始便来到中国,大师眼中的中国又是一份什么样的景象?

周瑛琦:弗拉基米尔·阿什肯那齐和中国可谓是渊源深厚,他曾经5次以钢琴家或者指挥家的身份访问中国,而他最早与中国结缘,这是最有故事的应该是在1955年,当时他才18岁,阿什肯那齐就参加了第五届肖邦的钢琴比赛,获得了亚军,而当年的季军,就是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著名的华人音乐家傅聪。听说当时傅聪的父亲傅雷还安慰傅聪说,阿什肯那齐的技巧你别去比了,他是那种天生优势比不得。

可见当时,阿什肯那齐的钢琴的技艺有多高超,所以,在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呢,也要追溯到30年前,1979年阿什肯那齐当年是和BBC一起来到北京拍摄纪录片,指挥上海交响乐团,访问这些团员,并且录制这个叫做《从毛泽东开始的音乐》这部纪录片,我们一起来听听当时他对中国的印象。

1976年阿什肯那齐来京拍纪录片《从毛泽东开始的音乐》

解说:对于中国的古典音乐界而言,1979年是历史性纪年,3月在中国出生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率领波士顿交响乐团访华,6月斯特恩访华,10月大名鼎鼎的小提琴家梅纽因和指挥家卡拉扬一前一后的也来了,这一年,与西方音乐大师近距离接触,着实犹如暴风雷电般惊醒了年轻的中国音乐家和学生。

阿什肯那齐:哦,那是探索,我们知道,中国在长的时间里有巨大的问题,红卫兵什么的,中国走出了寒冷,向世界开放,在西方的人们试图搞清楚这是如何发生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派出电视台工作人员,新闻记者等,试图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我们是那些试图做一些非常亟待的事情的人们中的一员。

解说:1979年6月,中国刚刚结束届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不久,素有小提琴音乐教父之称的斯特恩,受当时中国外交部的部长及美国驻中国大使的邀请,对中国进行了一次破冰之履。此后不久,阿什肯那齐也应英国BBC广播电视公司的邀请来北京拍摄纪录片《从毛泽东开始的音乐》。

阿什肯那齐:我来是因为BBC邀请我参加他们的一个节目,节目主题是中国摆脱巨大的困境,翻开这个国家新的历史篇章。虽然那时候打倒四人帮,但是这个国家前进得非常快,所以他们做了一个电影,电影里面我采访了很多中国音乐家,我指挥了上海管弦乐团,他们都穿着制服,毛式制服,虽然乐器很差,但是他们演奏得非常好。

文化大革命十年 音乐被遗忘十年

解说:在阿什肯那齐的眼中,当时的中国仍是一个物质相当贫乏的年代,但人们对精神生活尤其是音乐却充满渴望。因为文革期间,中国的文化艺术政治化倾向明显,公开表演的仅限革命样板戏,许多乐团成员都被下放劳动,乐器也被搁置起来。

周瑛琦:他们怎么演奏?因为10年了,他们不能演奏西洋音乐。

阿什肯那齐:不能,我指挥的就是这个。

周瑛琦:很多,甚至很多的音乐都被毁减了,他们没有比赛,没有乐器,没有任何课程。

阿什肯那齐:没错。

周瑛琦:还有一种方法基本上是无效突破,没有教师教学,没有学生学习,没有公开表演,没有观众听的东西,这10年是被遗忘的。

阿什肯那齐:中国古典音乐的巨变令我惊讶 

解说:1978年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功,中国的文化艺术迎来了复兴时期,错位许久的文化生活显现出了蓬勃的活力,经历了文化饥渴,信息封闭的人们,开始表现出特别的狂热,尤其是那些被下放的音乐工作者们,再次拿起了尘封多年的乐器。

周瑛琦:你做采访,还有和中国人民交谈时,你发现了什么,他们对西方的观点怎么样?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阿什肯那齐:他们没有谈到很多西方的话题,我们谈到了在中国发生了什么,因为在经过许许多多非常困难时期,他们走出寒冷。

解说:和斯特恩访问中国时一样,阿什肯那齐也有同样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8、9岁的孩子那么有才华,而18、19岁的年轻人却好像被什么卡住了一样,并不像孩子一样出色,在和更多的中国人交流之后,阿什肯那齐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阿什肯那齐:恩,他们谈到了所有这一切,他们中的一些演奏得相当不错,有些学习演奏,我永远忘记不了我采访的一个音乐老师,一位女士,一个优雅的女士,她非常聪慧,她英语讲得很好,她说了她是怎么设法渡过那段时期的,她说,我必须到上海外边的天地里劳动,有时他们会唱一些普契尼,威尔第,会有人来制止她们,否则她们就会送去做苦力,所以她必须停止,她以为那是很困难的。但是当我到那儿的时候,一切都不同了,这是一个新生活的开始,看到人们尝试做音乐,教育青少年,非常感人,非常美好。

解说:阿什肯那齐从中国音乐家的脸上充满喜悦的笑容和从容忙碌的身影看出,人们正在努力走出那段不堪回首的往昔岁月,正在和世界努力的融合,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如今30年过去中国的古典音乐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年受斯特恩、阿什肯那齐等大师影响的中国音乐才俊已经在世界乐坛站稳脚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再次来到中国,阿什肯那齐也对中国的古典音乐发生如此巨变而赞叹不已。

阿什肯那齐:首先,我认为现在这项活动的规模是相当巨大了,有这么多音乐会,国外许多伟大的乐团,独奏家来访,这是非常积极的,因为现在中国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成员,虽然得还不太成熟,我相信有不同的地方。现在北京的音乐学院,不久以前我去过,是意想不到的,漂亮的建设,非常好的乐器,非常好的教室,因此我认为尤其给予文化,音乐的重视,是非常坚实的,当然了我觉得还可以做很多更好的事情。

阿什肯那齐与苏政府交恶 加入冰岛国籍 

解说:中国30年的办法让阿什肯那齐心生感慨,因为他的祖国当年同是社会主义大国的苏联却已经分崩离析。对于他的祖国,他似乎没有太多的眷恋,是什么原因让阿什肯那齐说出我不想念我的国家这样的话,又是怎样的隐情,让他毅然改换国籍,侨居海外数十年。

周瑛琦:阿什肯那齐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是一名世界公民,但是对于他过去的祖国苏联,他似乎并不留念。因为在他当时名声越来越大,然后在外国演出,渐渐的被国内外的听众熟悉的时候,由于他表示对当时苏联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现代派音乐绘画有好感,所以当局就禁止他出国3年,反正出国、不出国,所有的事情他都认为被控制住了,而当时对他什么出国哪些演出,有时候就不让他去,总之设置了层层了的障碍,这让阿什肯那齐以20多岁的这样的这个年龄,开始旺起来这么的一个年龄特别的不快,于是在1972年有了一个机会,他就出国演出,到了英国就定居下来了,后来随着妻子就加入了冰岛国籍。

80年代的末期,前苏联政府开始逐一的邀请当年走出到海外的一些艺术家回国演出,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的阿什肯那齐,希望他也以钢琴家的身份回国访问演奏,但是阿什肯那齐经过再三考虑之后,最终还是决定以指挥家的身份率领经过皇家爱乐乐团回国访问。

当1989年代11月11号,阿什肯那齐登上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厅的这个指挥台的时候,你可想像他的心潮澎湃。26年前,在这个舞台上,当时的他作为第二届的国际柴可夫斯基冠军大赛的得主,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钢琴家从这里走向了世界。26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在这个舞台上,作为一个有成就的指挥家,率领着他的乐团重返故里,时光变换流转,唯有音乐依然如故,他和他的祖国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这个割舍不去的情怀呢?

苏政府限制出行自由 阿什肯那齐与政府结下芥蒂 

解说:1930年,斯大林实施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包括对音乐进行了革命,那个时候的苏联,只有少数几位音乐家的作品可以进行演奏,大多数音乐家的天分被禁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仍然没有改观。

阿什肯那齐:正如我经常说,保守的小岛就像一个理智的岛屿,有一种相对自由,我们可以演奏贝多芬、莫札特、柴科夫斯基自己很开心,当时我们必须演奏一些苏联的音乐,但也有很多相当好的作曲家,我们也很喜欢,因此我们在学校,每周只要学习2小时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还得有考试、方言、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美学等课程。

解说:郁郁寡欢的阿什肯那齐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精神生活贫乏的社会里,个人很难自由发展。其实阿什肯那齐恩与政府的芥蒂由来已久,1962年苏联文化部把他叫去并告诉他,去参加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不然会影响他的前途。当局此举,意欲将在第一届比赛中失去的金牌夺回来,然而个性倔强的阿什肯那齐不愿参加比赛,但拗不过当局,尽管他与英国选手并列第一,但从此与当局结下芥蒂并交恶。为此,他以冰岛籍的妻子不习惯苏联生活为由,申请留在岳父母的居住地伦敦,可当他与妻子回国开演奏会后,再度出镜,却遭遇了种种压制。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吴芮泽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