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珠三角最后的“人民公社”
2009年01月15日 17:13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崖口村] [人民公社] [财经正前方]

劳动社员都有权使用“粮折”

罗必良:我们知道广东人对吃鱼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一个习惯,海水鱼淡水鱼都吃。那个时候还没有大量的滩涂,大量的滩涂围垦了以后拿来出租,一年又是几百万的收入。所以说这些资源的禀赋,在我看来,崖口的人民公社得以存在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随着要素价格比例的变化,他不断能够产生新的要素,这种新的要素能够不断产生新的租金,这次不断产生的新的租金来不断弥补因为人民公社低效率的危机。所以崖口是一个典型的运用资源的丰富来维护在我们看来是生产上是低效率的一个制度体系,否则他难以延续到今天。正是它丰裕的、多样化的要素禀赋,并且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要素禀赋不断的表现出它的市场价值,使它的潜在价值变成现实价值。如果这些所得资源在某一个时期,或者某一个时点上,全部转化为经济周期的话,也许它不一定走到今天。

谭顺宁:这个白色的是石灰,它是用来消毒的。因为现在冬天的话呢,耕户就把这个水放干了,让这个塘底晒一下太阳,晒太阳呢就起到一个消毒的作用。这个石灰也是起到一个消毒的作用。把这个消毒干净了,它明年的时候再投放种苗,在进行一年的这个养殖。

谭顺宁:这是我们崖口村的粮仓,我们收割回来的稻谷都存放在这儿。包括村民的口粮,还有我们的种子,都放在这儿。这里就相当于我们这个村的一个粮食的银行,村民来这里领粮的话呢,他不需要带钱,只需要拿着一个粮折。

解说:在崖口村,从来没有人担心过粮食涨价的问题。因为根据村里规定,任何参加集体劳动的社员,都有权使用“粮折”。

谭顺宁:粮折相当于我们银行的一个存折,它里边有记载着你这个村民一家人口粮的数量有多少。村民就拿着粮折,过来,先跟我们这个保管员,打个招呼,就到这个仓库里面,去取粮食,自己动手,取粮食,装在袋子里边,拿到这边,来过秤,看多少斤重,那就麻烦我们这个仓管员,做一个记录,在他粮折上做一个记录,在账本上也做一个记录,到时候再进行结算,就这么一个流程。

记者:村民最多能取多少?

谭顺宁:我们口粮的安排它是这样来定的,是按人定等,按等定份,比如说最强的劳动力,大概一年的口粮分配大概就800斤左右,一般劳动力的话一般700斤左右,如果是两头人口,老人家跟小孩,未成年人,跟男的上了60岁,女的上了55岁,我们是免费供应粮食,他们口粮的份额大概一年是400斤左右,基本上能够满足他一年的粮食的需求,而且还有一点剩余,剩余的粮食他自由处理,他可以拿去卖,也可以留着,这个随他自己处理,放就统一放在这儿,当然到了每年我们新的粮食收割完了要入库的时候,他就要把粮仓要清空,到时候村民就把他剩余的粮食搬回家里面去,进行处理,就这么一个流程。

解说:崖口人对村里的一草一木有着浓厚的感情,因为这里的地这里的水象征着整个村庄命脉的根基,是维系村庄没有能力的人和老弱病残生存延续的最可靠保障。为此,早在30多年前,村民们合力修建了云梯山水库,用作每年旱季的灌溉用水。

下一页:崖口的“公社村庄”命运也许会被改写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