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陆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占GDP比例32% 远超美日


来源:凤凰卫视

人参与 评论

核心提示: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分析说,对于全国地方债务规模来说,与市场预期应该说差别很大,有些人认为可能在十五六万亿之间,也有很多人认为是二十万亿,甚至有人认为有二十万亿三十万亿的,那么最

核心提示: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分析说,对于全国地方债务规模来说,与市场预期应该说差别很大,有些人认为可能在十五六万亿之间,也有很多人认为是二十万亿,甚至有人认为有二十万亿三十万亿的,那么最后出来这个数字应该是两个数字,一个差不多是十万亿,用最标准的定义定义这样一个债务的规模,还有大概是七万多亿,就是类似或有的债务,政府承担一定责任,加起来到最后是17.9万亿。这个数字和我们之前的估计非常接近,这个数字有多严重,我们可以跟别的国家比较一下,其实很多国家都是有地方政府债务的,日本的地方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大概是在23%,美国这个比例也差不多,那我们中国政府现在地方政府的债务占GDP的比例是多少,差不多是32%,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的话,我们中国的地方政府的债务比例在全世界范围来讲可能是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

凤凰卫视1月12日《一周财经新趋势》,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地方债已成中国式难题,借新还旧引发风险争议,地方债如何走出困局,市政债又是否为根治难题的最优途径?用机器替代人工,中国制造业步入智能人工时代,面对全球新一轮工业化战略,新兴产业革命中中国制造又该如何应对?一周财经新趋势敬请关注。

地方债数量庞大 政府允许融资平台借新还旧

吴柯萱:中国近18万亿的地方债究竟应该怎么管呢,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中国式的难题,在审计署揭下中国的政府性债务神秘面纱之后,国家发改委就紧接着表示允许平台公司借新债还旧债,作为企业债之一,城投债的发行主体其实是地方政府成立的投融资平台,他发行的目的是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公益性的项目,他在让地方政府获得大量贷款的同时,隐藏的风险这几年也正在加速的显现。

曾经有个报道说,东部某个发达地区城建融资平台的注册资金不到1个亿,但是每年贷款建设的规模却是高达几十个亿,地方政府过度的信贷举债的财政风险正快速的转化为银行的金融风险,对于最近发改委这种借新还旧的做法,外界普遍认为因为地方政府整体的债务规模太大,所以借新还旧的模式其实是给了地方政府一个喘息的机会,让他能够逐步的消化风险,逐步的理清债务,不过也有分析说,尽管发改委释放出的信号意味着城投债的违约警报似乎是暂时解除了,但是信托这种高成本的融资计划却可能离他的拐点越来越近,之前发改委就表示,2014年是企业债偿债的高峰年,预计将有一千亿元的城投债到期兑付,而当募集的资金用于借新还旧和那些没完工的项目建设的时候,城投债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那么这回的借新还旧能不能让地方债走出乱象呢?缓冲地方债的风险根本到底又在哪里,本期的头条观察我们就一起来聚焦地方债困局。

解说:近日,发改委表示,允许平台公司发行部分债券,对高利短期债务进行置换,并允许平台公司通过发行债券用于借新还旧,募集资金用于借新还旧和未完工的项目建设,确保不出现半拉子工程,而在这之前,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也刚刚结束了大家猜猜看的尴尬局面,从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89万亿元,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2。67万亿元,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4万亿元,三大债务总计为17。89万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12。62%,不过仍有机构认为本次审计结果有所低估。

陆磊(广东金融学院院长):借新还旧这件事并不意味着不断借新,而是说借新还要负责还旧,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未来的债务的总规模或许可以稳定在一定的状态下,那么总数额如果既定了,我们知道即便他是个问题或不是个问题,他也就这么大了。

解说:有分析认为,发行新债对原有债务进行暂期是积极举动,在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等体制机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前,其限定有关方面在处理地方债务问题上的灵活性,有助于化解因一些地方偿债能力不足而引发的短期债务风险。

目前,地方政府负债大量用于长周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银行贷款和信托类债务期限偏短,融资成本较高,融资期限长且利率相对合理的企业债,占地方政府性债务比例不足20%,募投项目与债券产品不匹配,已成为地方政府性债务结构不合理的主要问题,其中地方政府大量依赖的信托类债务,年化利率普遍在13%-15%之间,远高于企业债平均融资成本,有鉴于此,国家发改委日前在发文件提出,对于高成本融资计划中,明确用于项目建设的,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2014年可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置换高成本融资,通过发行长期低息企业债,置换短期高利率的地方政府债务,有助于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吴柯萱:根据中国现有预算法的规定,地方政府其实没有直接发行地方债的权利,也不允许存在赤字,但是实际上,地方政府通过种种方式来举债的行为已经是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地方财政失衡的问题其实是由来已久,我们来看一张图,这是从1978年开始到201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的差异以及他们所占的全国总债务的比例,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相差是非常之大,橘黄色这条线所代表的是地方的财政支出,一直是远远大于深蓝色所代表的这个中央财政支出。

尤其是越到后期,在2010年左右,中央财政支出是一万亿,而地方财政支出居然是高达7万亿之多,差距将近6万亿,我们再来看看比重,也就是说全国所有的债务里面,中央出了多少,地方又出了多少,深红色这条线代表的是中央所占的百分比,而绿色这条线代表的是地方所占的百分比,很明显,历史上一直是地方高于中央,而且越到后来差距越大,在2010年的时候,中央债务的比重还不到20%左右,而地方的财政支出居然是高达80%以上。

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的非对称性不平衡发展,地方政府要承担大量的公共事务的支出,再加上地方税又缺乏主体税种,税收的渠道狭窄,这就必然导致了地方财政的捉襟见肘,因此地方政府长期面对资金缺口是地方债的问题根源,为了平衡这种支出,地方政府就不得不寻找另外的财源来弥补这种不平衡,所以土地财政和债务性的融资就成了地方财政的普遍模式。

除了这些,地方债还有他的现实根源,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依然是主要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以GDP为核心的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这就使得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增长而大举的借债投资,不少分析已经指出,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始终没有创新驱动管理驱动,始终是资源驱动和投资驱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饱受诟病的地方债今后又该如何治理呢?

解说:面对如何解决地方债务以及未来城镇化建设资金问题,央行行长周小川曾经多次提及市政债试点的推行,而这一方案也被业内看作解决地方债问题的最优途径,所谓市政债,一般是以政府税收等一般财政收入或项目收益为偿债来源,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债券,发行主体是地方政府或者授权机构,这也意味着地方试点推出后,政府的融资来源将由原来的代发代办的地方债转向自主发行的市政债。

陆磊:市政债相对于其他金融工具,他更加透明,更加容易纳入预算管理,所以我说了,就是从考虑到现实角度,那么现在的地方政府他的融资边界到底在哪里,人们能不能识别到观察到这里边几种金融工具相比较,市政债是最优的,他最容易被人看到,而且最容易纳入预算管理。

解说:早在去年9月份,央行就表示,市政债的操作原理与融资平台差别不大,但显然更规范,不过,目前摆在市政债面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内地没有成熟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有评论指出,对债券市场尚不发达,政府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以及投资者对地方政府认识相对匮乏的中国来说,在发行市政债券时引入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目前看来更为重要。

陆磊:当然我也比较担心,如果一个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城市和一个相对发展程度比较低的城市,同时发行市政债,那么他的利率恐怕是不一样的,我们大家都知道,你是一个有实力的人你去融资,融资成本相对比较低,如果实力欠缺的恐怕融资成本就会比较高,这会不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我们说苦乐不均的这样一个状态呢,本来就亟待发展的地方他如果发行市政债,不得不用更高的利率来发行,就意味着成本也好负担也好更加重。

解说:除此之外,要实现市政债发行还需要在法律层面为市政债开辟空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核心问题就是预算法的修订,有分析认为,当前预算需要人大代表投票通过,如果人大票数没过,预算就不能通过,这一点需要落到实处,同时需要调整地方政府与同级人大的关系,将财政预算及发债计划置于人代会的监督之下,通过这种方式也许能更好的约束政府。

杨德龙(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发市政债他只是缓解了地方债问题爆发的时间,并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债的问题,地方债要想真正解决的话,需要地方政府能够把这些投资投到一些效益好的项目上,将来通过项目的回报来还本复息。

吴柯萱:毋庸讳言,政府债务已经成为当下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日本自从1991年之后陷入债务危机,至今的经济形势是仍然低迷,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欧债危机是持续肆虐,最后还有美国汽车巨人底特律的破产倒下,这些都难免是让人谈债色变,而事实上,债务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更加灵活的筹集资金,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吃紧的问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有融资的强烈的冲动,而且在不断的债务滚动中会越来越强,这都会导致债务的失控,因此对于地方债这匹野马,并不是一棍子打死就好,而是要配好马鞍和缰绳,更好的去驾驭它。

这就需要首先改变唯GDP考核的现状,GDP崇拜和他的考核方式刺激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而大量的投资只能是通过举债来筹资,因此,政府投资不减,经济结构转型就难以成功,其次,调整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平衡的问题,中央将会减少在财政上的过度集权,而给地方政府提供一条新的融资渠道,这就需要逐步的减缩政府融资平台,同时也要明确中央政府不对地方债务富有这种担保的义务,由投资者根据地方政府的自身财力来自己评估违约的可能有多大,换句话说,就是要建立地方债的市场化定价机制。

《一周财经新趋势》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吴柯萱

首播:周日13:55—14:35

重播:周日19:00-19:45 周一01:40-02:25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昌洪坤]

标签:地方债务 借新还旧 GDP

人参与 评论
2014-01-12一周财经新趋势 地方债数量庞大 政府允许融资平台借新还旧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01/12/17fee237-15ba-4373-8ae4-b29304d99066.jpg

网罗天下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