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后企业如何落实社会责任
2008年05月26日 14:45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曾瀞漪: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到现在,将近两个星期死亡人数超过了四万人,受伤人数20多万人,倒塌的房屋超过400万间,这些数字意味着灾后重建工作需要更多的人用心、用力、长达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够完成。

最近内地对于一些企业家在灾难当中产生的一个关怀程度到底应该如何展现有很多的讨论甚至是批评,但据我们了解这些企业家们其实除了捐款之外,还更想通过亲自参与灾后重建工作来落实他们的企业社会责任,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今天我们特别请到的是,对于国际公益慈善行动有相当研究来自台湾的社会观察家也是资深媒体人王尚智先生来谈一谈,尚智你好?

王尚智:瀞漪你好。

陆台企业捐款对比大额捐款文化?

曾瀞漪:对于这个国际的公益慈善行动这几年来你跑遍了好多地方。

王尚智:是。

曾瀞漪:有很多的研究和联系,内地企业家这次捐款产生这么大的争议,他们有一个对比的情况,就是跟台湾的民众尤其是企业家的慷慨解囊,也有一个很大的对比,比如说王永庆马上就捐了一亿元人民币,可是内地企业家呢,你怎么看台湾的捐款文化?

台企业家震后第一时间大额捐款

王尚智:对,其实我想其实很多人都很纳闷,不是发生在台湾本身,四川这么远,但是我会从政府,台湾的政府企业民间捐那么多钱,尤其企业在第一时间就捐钱。

慈善捐款文化是台湾社会特色

王尚智:我想就跟台湾整体在慈善捐款的文化上来讲,是台湾社会一个蛮大的特色的,其实日前我们在媒体里头只要平时有报道一些非常可怜的一些单独的事件,一个妈妈养不起小朋友或者怎样一些变故,隔天台湾社会就几十万的人就捐到当地的地方政府去帮助。

台湾社会对苦难救助有共同动机

王尚智:我想这当中包括了几个元素,第一个整个台湾社会有一个对于慈善或对于一个苦难救助的这种内在的一个共同的动机这第一个。

宗教团体成资源与资金集结平台

王尚智:第二个另外方面是台湾包括像宗教团体,因为宗教团体非常的多,大家有时候要帮助,一个苦难是透过宗教团体作为一个资源或金钱集结的平台再去帮助。

大量非营利组织成捐助重要渠道

王尚智:那么另外的话,台湾其实因为就我了解是,台湾你看一个岛这样,可是台湾现在在正式登机的这种,所谓公益的组织所谓NPO所谓非营利的组织有1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所以大家也透过这些公益组织去帮助一些苦难。

捐款社会机制完善使捐助成风气

王尚智:那么整个社会其实非常有意思,就是捐钱是很普遍的一个风气,你也可以邮局话拨,那么你也可以信用卡刷卡,甚至现在在台湾里面便利商店买东西都会顺便,我顺便捐一千块给谁,非常的方便,所以说捐钱管道很普遍、很方便,连信用卡买东西消费,都可以有3%帮你捐出去。

所以整个台湾的从文化从动机,乃至于配套的捐款机制的顺畅特别是中间的公益组织跟宗教团体作为一个捐赠的一个平台,这个整个的发达造就了一个大家捐款的很自然的一个动机,所以第一时间汇集度非常的汹涌。

曾瀞漪:简单的说它就是台湾人生活的一部分。

王尚智:对。

曾瀞漪:OK。

企业家捐款数额就代表重视程度?

曾瀞漪:但是对于企业家们到底应该捐多捐少,是不是一定捐多钱的的人,才能够获得大家的尊重,台湾也是这样看,国际社会怎样看这种捐多捐少的问题呢?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张梅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