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文涛-全民脱口秀爱说才会赢
2006年12月04日 10:42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西方,电视谈话节目被称为“Talk Show”,港台的翻译家把它翻译过来,就成了现在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词“脱口秀”。这个译出来的新名词不仅在读音上与原词极为相似,而且意思也很传神。

在中国,有人说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是好的“脱口秀”节目:“窦式脱口秀”开启了中国电视的“三人谈”模式。他独创的这种电视话语(江湖话语),使各种官方消息和民间话语找到了一个相得益彰的表达出口。在众声喧哗的中国电视界,他以清醒的入世精神和默契的谈话格调示范了主流之外的观点价值。

从《锵锵三人行》开播至今七年过去了,窦文涛也迎来了他的“七年之痒”。

创新有时也要往回看

《锵锵三人行》到今天已经七年了,为什么在前段时间你接受采访时说:“从我个人来说,赶紧收山算了。”为什么要收山,是觉得没意思了吗?

这与我的性情喜好有关系,我喜欢尝试新的东西。为一个商业电视台服务和为自己干活这两件事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如说只是要为自己干活的话,当我认认真真地用全部精力做了一集节目,做完了就释然了,按照我个人喜好来讲,就可以不再做这件事情了,我宁愿再去做个其他样式的。《锵锵三人行》也是一样,这种聊天的方式我已经尝试过很多次了,所以我期待其他的新鲜事,这就是为自己干活。可是商业电视台的节目是要成为“线性”的,因为成为一条线才能形成观众群、形成效益,所以必须大量生产。那就没办法,我就是一个打工仔,就得干人家需要我干的事。

你这个打工仔一干就是七年,你一直在坚持,为了这个品牌在坚持?

这个品牌不是我的,是凤凰的,而且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主持人就是一颗螺丝钉。这个节目不完全是我个人的,它是由好多个工种一起创造的,我只是其中一个在幕前出现的工种而已。我在凤凰有段时间进入到了一种手工作坊的工作状态,从头到尾都是由我一个人主导完成的,没有什么分工,在一集节目中我可以对所有的事负责,因为每个细节都是我的,可这样的节目不符合制作规律,电视制作也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需要多人合作的。大家都说《锵锵三人行》是窦文涛的节目,就只是那么一说,准确地来说并不是我的节目,只是《锵锵三人行》重点体现了有我的那一部分,我并不能操纵整个过程。

大家都说“七年之痒”,你认为《锵锵三人行》的“七年之痒”在哪儿?

这就是现在我们每天在琢磨的事情,日新又新。

日新又新,你怎么看新与旧?

对于我来说,有时候会出现一个“新”与“旧”的矛盾。“旧”的,比如老嘉宾本身有很多观众喜欢他们,如果把他们换掉,换上来的新嘉宾不是说不好,但可能会让一部分观众不满意。可总是这几个嘉宾,也会让另外一部分观众不满足,所以,“新”与“旧”之间要找一个平衡,我们现在就是在找这个平衡,旧的一些东西要延续,甚至于要重新认识,因为有些时候的创新其实是要回头看才会得出一些想法,而不是向前看。

大家都说是向前看,你为什么却要往回看?

这个节目七年间经历过很多事情,有时到了一个新的路口往前看千万个选择,茫然、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往回看看,想想我是怎么走过来的,定睛一下反而会得出一个向前的指引。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创新是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但是《锵锵三人行》的形式很难变,永远是三个人坐在这儿聊天,而且做了七年,话题也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方面了,你怎么来创新?

这个节目对我来说像条河,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你可能觉得我需要创新,可在我看来,我天天都没重复。比如我的话题、段子,说过的就不能再说了,我每天都在讲新的。包括我们的嘉宾,在观众能接受的前提下,无时无刻不在睁大眼睛四处寻觅。其实不一定非要创新,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在第一线工作的人,对一些策略性的问题,比如节目未来怎么发展,监制和台领导他们看得更远一点。我就是鼠目寸光,对我来说,要紧的是明天的这期节目找谁来做、说什么,所以对我来说每天都在创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北京青年周刊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