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发轫:我们对天若还像海洋那样不关注 月球可能变钓鱼岛
2017年10月21日 11:33:31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载人航天之父。作为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几十年来,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对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期《问
“神舟五号”遇到意外状况 杨利伟险些以为自己会牺牲
2003年10月15日,作为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同首位飞向太空的中国人杨利伟的名字被载入了史册。也正是由于这艘飞船的成功发射,戚发轫被媒体称为“中国载人航天之父”。
遨游过太空之后,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自传《天地九重》,披露了他首次飞天遭遇的各种惊险瞬间。当时与地球上做模拟试验完全不同的状况接连出现。其中8赫兹的低频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负荷上,持续了26秒,让他一度以为自己就要牺牲了。
专访:
吴小莉:杨利伟自己后来写的书上面写的说,当时他眨了一下眼睛,据说在我们的指挥台上有一些老专家都哭了。您当时什么心情,您哭了吗?
戚发轫:哭这是应该的好像。就是大伙觉得很激动,这哭了。我是没哭,我不大掉眼泪的。尤其是我们有争论的,就是这个飞船落地了,这个落地以后,这个断伞的指令,有一个大降落伞,落地了以后这个伞一千二百平米,假若地面有风就把这个。
吴小莉:刮走了。
戚发轫:带着这个返回舱,虽然落地了,带着跑也受不了,撵不上,我们也试过,遇着大风以后,开车都赶不上。所以当年我们都背着大刀,去了把绳子赶快砍断,这伞就落下来了。这个指令谁发?一种主张说要计算机发,一种主张要航天员发。但是呢计算机的话,那个时候还没有智能化,假如说到了地了,晚了的话,因为它风在飘,不是速度那么准,当时还没有那么智能,就刮跑了。假如还没有落地就断开了。就摔下来了。最后还是人,要落了地,他观察到落地,他再发指令。留下专家守。国外的资料,这个运动病,就是到天上去头晕了的话,三天以后才能恢复。咱们是决定一天就回来,说杨利伟在一天之内,那个运动病还没恢复的时候,让他发这个指令能发吗?但是最后证明杨利伟人家准确返回了。所以现在我们的航天员就心理状态非常好。不紧张,所以现在我们断伞的指令,都是由航天员来发的。
吴小莉:但是杨利伟曾经也回忆,当时就像您提到的8赫的振动,是超乎他的想象,他差点觉得说自己是不是要牺牲了?
戚发轫:我们应该是确定这个振动条件的时候,就忽略了这个8赫,就没有想到会有8赫,因为人呢,是对高频不敏感,对低频比较敏感。人这五脏,脑袋,高频的时候打他一下都没有关系,但是你坐船忽悠忽悠就受不了。而且这个8赫从哪儿来的呢?是从运载火箭上传到飞船上来的。
吴小莉:传导过来的。
戚发轫:而且就是什么情况呢,是在地面还不出现,离开地面才能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最后搞清楚,应该说搞火箭采取了很多措施,把这个避免了。实际这个8赫要没有人的话无所谓的。就是医学的评价的标准,没吃透。我觉得非常感谢航天员,是在整个过程当中,已经排除了我们设计上有些缺陷。应该说没有影响人家杨利伟的正常工作,人家承担了。这个人家确实一个,但是更干什么的大家都知道,就是咱们出舱活动的时候,翟志刚,翟志刚你们看的很紧张,什么道理呢?也是我们设计上有点问题,什么问题呢?就说开门的时候,应该把气都放干净,外面是真空,里面也是真空,这个门就好开了。假如放不干净,里面有压力,这个门就开不了,门是朝里开的。那么确实我们计算了,试验了,说到那个时候就该放干净了。你翟志刚开开门了,但是实际上是没放干净,为什么没放干净呢?当时就没有想到还有人在里头,还有航天服在里头,还带着气呢。所以到底就没放干净。翟志刚就很紧张。
吴小莉:打不开。
戚发轫:失重了,没有这个。
吴小莉:施力的能力。
戚发轫:没有能力了,他们航天员非常机智,下面航天员坐着抱着他,把门打开了。
吴小莉:而且是那个时候好像火情的警报还响起来了。
戚发轫:就是已经打开舱了,真空了,出现报警,火警,人家不紧张,说都没有空气了,怎么能起火,所以人家照办什么事。所以航天员呢。
吴小莉:很淡定。
戚发轫:有学问,机智,勇敢。所以我就说,我们结果是很圆满的。过程不圆满都是靠你们的。
吴小莉:补偿。
戚发轫:给补偿上来了。所以我特别感谢他们。
下节预告:
当时还是有讨论,到底是劳民伤财呢?还是利在千秋?
现在大国的博弈,就是在天。
戚发轫:大国的博弈 就是在天
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返航,让中国成为了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两年后,2005年的10月,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搭载了两名宇航员升空,验证了中国“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能力,标志着中国人开始真正尝试太空生活。又过了三年,2008年的9月,在发射升空43个小时之后,“神舟七号”接到了开舱指令,航天员翟志刚开始了中国人第一次的舱外活动。持续了19分35秒的太空行走,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说,“神七”的发射“像教科书一样完美”。
中国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载人航天”也成为了继“两弹一星”之后,航天人送给中国人的又一个金字招牌。
专访:
吴小莉:其实中国要进入载人航天的事业已经很早,在1974年,就曾经尝试要进行载人航空的项目。而且还有一些模型出来,也有“曙光号”的称呼。但是后来,为什么又停下来了?
戚发轫:应该说在咱们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的时候,就是七十年代,正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搞载人航天比赛。那个是上天到底干嘛?最终是什么目的?当时科学家不清楚,是政治家,冷战的需要,你有我也得有,在比赛。所以苏联人上去一天,它(美国)得两天,它(苏联)上一个人,它(美国)上两个人,它(苏联)上男的,它(美国)上个女的,就在这儿比赛。那个时候很热很热的,那个时候我们院的院长钱学森,他作为一个科学家说,他们在做,我们有卫星技术,已经上天了,我们也应该做这个准备了。所以当时就有一个工程叫“714”工程,就是1971年4月份中央有人划了圈,做了这个工作。但是那个时候呢,大伙认识不一致,说那个时候中国人需要上天吗?我这些钱花到这儿合适吗?另外呢,确确实实那个时候我们科技水平,国家的力量,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也参加那个工作,虽然不是搞总体工作,我是搞结构的。这个防热的问题,当年就觉得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也还有困难。
吴小莉:解决不了。
戚发轫:救生的问题,什么都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周总理出来说话了,说我们不跟他们搞这个比赛,我们先把地球上的事管好就好了。什么意思呢?叫先搞应用卫星。说那个时候开始,到1975年的时候,这个工程就下马了,那么就干什么呢?干通信卫星,干气象卫星,干返回式卫星。现在看这个决策才是太对了。那个时候确实我们不能说样样都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先把卫星搞好,现在看起来非常之正确。
吴小莉:但是现在看起来(1992年)您不是第一次接触飞船,您在70年代就接触飞船的项目了。
戚发轫:1971年的时候就做过。
吴小莉:但是在我们要发展载人航天的那个年代是90年代,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的航天热已经开始有点消退了。而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时还是有讨论,到底是劳民伤财呢还是利在千秋?
戚发轫:前苏联有个科学家,是俄罗斯吧,叫齐奥尔科夫斯基,他当年就说过话,一百多年前说过话,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他在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首先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最终要征服整个太阳系。这是科学家的预见。人要征服整个太阳系。天是人类生活的第四环境。从陆地到海洋到大气层到天上去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另外呢是国家主权的第四个疆域。在陆地的时候有陆军,领土,到海洋的时候有海军,有领海,有航海技术。到大气层的时候有领空,有空军,有航空技术。我们中国人,或者我们的祖先,对土地很热爱,农耕社会。对海洋曾经忽略过。
假如说我们对天,现在还像海洋那么不关注的话,可能月球又变成钓鱼岛了。天,就是国家主权延伸到天上去了。要有领天,要有天军,要有航天技术。我认为应该花大力量,要去。现在大国的博弈,就是在天。
戚发轫:良好的心态和钻研精神是搞好航天事业的关键
2010年,已经77岁的戚发轫做了一项调查: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飞船登月的时候,NASA的科技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8岁。但是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42岁。而另外一个航天强国俄罗斯,所面临的境况与九十年代的中国极为相似,苏联解体之后的动荡导致科研人员的年龄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而当下的中国,航天领域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左右。
专访:
吴小莉:那么到底是年龄越轻好呢,还是应该还要相对有一些资深的人,这样的航天队伍是比较好的?
戚发轫:我觉得我们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怕的,怕什么的,中国有一大批年轻的有奉献精神的科技人员。而且那些领军人物绝对不是当年59岁的人了,都是四十几岁。现在你看“天宫二号”,“天舟一号”的那个总师都是四十岁的人。这是不得了的。
我说个笑话,我搞“东方红三号”的时候,开放,和德国人很多的合作,每年都去过几次,搞卫星的时候是吧?我知道他们的情况,所以德国人就问我说戚先生,你们一年发射两个飞船,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告诉我吗?我说第一保密,我不能告诉你,第二我告诉你,你们德国人做不到。他说不可能。那中国人能做到,我们德国人就做不到?我说我到你们德国去,你们搞卫星的时候,星期一,星期五绝对不做精密的重要的工作。为什么呢?星期五就打算明天怎么玩了?计划好了。分心,不集中。星期一呢,心还没收回来。就玩得挺不错,还得回忆呢,下回怎么玩呢。所以人家从以人为本是吧?在星期一,星期五的时候不做重要的精密的工作,怕分心,不好,出问题。
我说我们怎么干呢?是白天干,晚上干,星期六星期天也干,而且呢,过节过年也干。他说这违反《劳动法》。我说我们中国人,凭什么能比你干得好,干得快,就凭这么点精神。实践证明了,我们这么难的事情,在25年的时间里头完成得非常好。最好在什么地方呢?安全、可靠。历史上,不管是美国、俄罗斯,为了完成载人航天都牺牲了很多航天员。我们到目前为止,11个人上天了,没有人受到一点伤害,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薛梦昭 PV093]
责任编辑:薛梦昭 PV093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