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文化大观园》六百期特别活动 走近中日文化匠人


来源:凤凰卫视

9月23日,由凤凰卫视与日本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的“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系列活动之大巧若拙•淬炼匠心暨《文化大观园》六百期特别活动”在日本驻华大使馆举行。今年9月,《

沉淀生命美感的执念——写在《文化大观园》开播600集之际

王鲁湘

记得12年前的某日,在香港凤凰总部,院长找我谈话,说《纵横中国》马上做完了,根据老板指示,台里决定为我量身定制一档文化节目,就叫《文化大观园》。 

那一年的冬天,在沈阳,我录制完《纵横中国》为期四年的最后一个镜头,告别了一起奋斗四年,马上就要解散的《纵横中国》栏目组的小弟弟小妹妹,拖着皮箱搬到了另一家酒店。 在这里,几位新认识的小弟小妹正等着我,去采访拍摄赵本山的东北二人转培训学校——《文化大观园》就这样诞生在东北的皑皑白雪世界。

没想到,这一走就是12年,一做就是600期!

12年,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会长成美少年。

12年,一个刚上学的孩子会考进大学。

12年,一个青涩的实习生会成为编导、制片人。

12年,光我们《文化大观园》栏目组,就有9人结婚生子,成为父亲、母亲。

当然,12年,还有好些位我们《文化大观园》采访拍摄过的学者、专家、高僧大德相继离世。 

12年,风度翩翩玉树临风的王鲁湘,也悄悄步入老年。 

今天,当朋友们同我们一起庆贺《文化大观园》600期的时候,我在想,600期对我,对我的同事,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记得在故宫宫墙上录制《纪念故宫建宫600年》特别节目时,我说了一句:“向苍天再借600年”。 

600年,试想想,神州大地上,有几许东西是生存过600年的!

600个月呢?那也是50年,半个世纪,又有几许东西能顽强生存半个世纪?

600期,那是600个星期,每个星期策划一个选题,联系一个嘉宾,出一趟差,坐一次飞机,住一家陌生旅店,去一个陌生地方,了解一些陌生信息,思考一些陌生问题,节目不开天窗,交通不出事故,机器不出故障,人不得病,这容易吗? 

记得前些日子在酒桌上还跟人吹,这一辈子坚持做了20年从未间断的事情只有两件,一件是拍电视,一件是自己给自己肚皮上打胰岛素。头一件事之所以坚持,是因为要指着它谋生吃饭;后一件事之所以坚持,是因为要活命。

确实没有想到,作为一个文化人,一个学者,自己这一辈子会同电视捆绑得这么紧密!一个教授,一个博导,一个研究员,同时又是一个职业电视工作者,做过策划,撰稿,编导,主持人。这样一个在中国学术界和中国电视界都绝无仅有的个案,竟然迫使媒体界专门为我创造了一个新名词:中国知道分子。

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有一次对我说:“鲁湘,我认为你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研究对象。” 我说什么对象?他说:“中国历史上恐怕还没有一个学者像你这样去过这么多地方,了解过这么多丰富复杂的文化现象,同这么多学科完全不同的领域的专家进行过深入的交流访谈。你已经因为种种机缘凑泊,成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体,既是那么多信息的接受体,也是那么多信息的处理器,还是那么多信息的发射器。你这样的信息体,过去的传统社会没有,人做不到。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的传统文人,根本同你没得比。以后也不会有了。因为以后人类处理海量复杂信息的手段和设备会比现在先进太多,像你这样亲临现场与一线专家学者直接交流获取信息的方法,人们不会用,也用不起了。所以你就成了一个孤本。” 

[责任编辑:马超 PV031]

责任编辑:马超 PV031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undefined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