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 由空地到奇观40年未解之谜
2008年10月06日 15:55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周瑛琦:大家好,欢迎收看《筑梦天下》,这一集我们将带你到中国的心脏北京,再深入到北京城的中心,去看一座大建筑。它名副其实的处于北京城中心的中心,但半个世纪以前就计划好用于兴建它的那块地皮,在几十年间却一直空置、充满了神秘。曾经有北京的朋友告诉我,小时候,这个地方对他们来说是谜一般的所在,因为它就空置在人民大会堂旁边,占地面积非常大,外边有挡板围着,没有人知道它的里面究竟是什么。这个谜在许多北京人的心里存放了将近四十年,最后终于在新世纪之交被解开了,一座宏大的建筑在这块空地上矗立起来,名动世界,它,就是中国国家大剧院。

解说:它的修筑迟到了将近半个世纪,它的诞生过程一波三折,它是北京“未来派”新建筑群的先行者,有关它的质疑和争议,一直就没有停息过。中国国家大剧院,它是如何穿越数十年的时光,由空地转变为建筑奇观?人们为什么等待了它几十年,在漫长的岁月里,这块土地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筑梦天下》,为你讲述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1958年,政府决定在北京兴建以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公共建筑,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建国十周年,这也正是后来极具象征意义的50年代“十大建筑”。

在这批建筑规划里,国家大剧院原本位列其中,总理周恩来更是亲自主持,将人民大会堂西侧圈定为它的造址,并由清华大学完成了建筑设计方案。然而,在人民大会堂十个月就宣告完工的同时,政府已经无力负担修建大剧院的费用、以及安置因施工而搬迁的居民,中央决定暂停国家大剧院的建设。而紧接下来,中国进入了多风多雨的岁月。

1975年,在周恩来病重期间,他仍旧记挂着国家大剧院的修建计划,然而最终,他的这一心愿也没有能够实现。北京人对市中心这块大空地的好奇,一直保留到了1998年。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舒可文:歌剧院这个地方,在我小时候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就是在人民大会堂西边那个地方,永远是灰墙围着,很神秘,不知道是一个什么地方。

解说:1998年,政府决定成立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跨越近四十多年的国家大剧院项目才宣告正式复工。设计方案将采用国际招标方式进行,一时之间,它吸引了世界各国众多知名设计师的目光,也让无数中国人欢欣鼓舞。

国家大剧院中方设计师吴耀东:我们有历史博物馆,有中国美术馆,有农业展览馆,你说中国在那么穷的条件下,为什么要建文化建筑?国家大剧院算是一个开端,算是又一次,在40多年以后,毛主席那个第一代领导人之后,又一次提及文化项目的建设。

解说:然而这项工程的难度,远远超出了许多投标者的想象:在第一轮招标中,参选的44个设计方案没有一个令招标方满意,苛刻的要求让一些外国设计师甚至打了退堂鼓,将它比喻为“MissionImpossible”。

周瑛琦:国家大剧院工程究竟复杂在哪儿,进而让设计师们称它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原来焦点就在它的造址上。我们已经知道,国家大剧院的修建地点,就是人民大会堂旁边那块空置了四十年的神秘空地。政府的要求是,既要让国家大剧院成为北京新的标志性建筑,又不能喧宾夺主,这个“主”,指的就是人民大会堂;也就是说,大剧院的风头不能把咱们人民代表大会的所在、象征人民当家作主的大会堂给盖过了。毋庸置疑,苏式建筑风格的人民大会堂一直是北京标志性建筑之一,但它毕竟是50年代的产物;40年过去了,要满足这样的平衡要求,当然需要极高的把握能力和设计智慧。第一轮方案评审过后,一个叫保罗·安德鲁的法国设计师逐渐崭露头角,那么这位保罗·安德鲁,究竟是何许人也?

解说:保罗·安德鲁,1938年生人,法国著名建筑师,因在世界范围数之不尽的机场规划而闻名,中国的浦东新机场就是他的作品之一。他最知名的设计,是巴黎的戴高乐机场改建工程。当时,安德鲁极富想象力地在候机大厅建造了多条直达外部的登机通道,通过它们,乘客不需要提示牌,就可以直接抵达登机口。这一特立独行的“未来派”建筑构想,让安德鲁声名大噪。而如今,国家大剧院的招标工程,也吸引了他的注意。

保罗·安德鲁:我记不得具体日子了,在上海我读到了中国日报,当时在报纸的第一页有一个很大的标题,大概是说大剧院将对全世界开放竞标,我折起那份报纸塞进了口袋,这份报纸我到现在还保留着。

解说:好比情人之间的一见钟情,从来没有剧院设计经验的安德鲁对这一工程显露出了浓厚的兴趣,怀揣着那份报纸,他来到了北京。

保罗·安德鲁: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亲眼看看这个场所,看到以后我当时非常的震撼,因为从我们收到的很多信息,我们知道这个建筑会在北京的中心,可是我们没有想到,它竟然是如此中心的一个位置。

周瑛琦:正是经过了实地勘察,安德鲁的心中燃起了熊熊火焰,他雄心勃勃地拿出了自己的作品,投入到国家大剧院的工程竞标之中。在第一轮评审中,安德鲁的方案就引起了一些评委们的注意,他的别出心裁和特立独行,与他当初设计戴高乐机场如出一辙。但或许也正是因为他的不按常理出牌,他的大剧院设计方案,也和竞标的其它40多个方案一样,不能让招标方满意。那么他最初的设计方案,究竟是怎样一番摸样?在投标的过程中,又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呢?

下一页 未能问世的“铁板烧”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