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左眼:五十年代台湾白色恐怖纪事
2009年05月27日 11:07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救国团--国民党改造青年思想的工具

解说:从一九四九年开始的戒严,长达三十八年,一直要到冷战结束,解严之后,幸存的人们才又回到这个刑场凭吊他们逝去的青春。

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量失血的台湾社会,要从哪里再找回青春的理想主义与进步动力。

广播:这些流亡海外六年的青年学子,终于达到他们奔向自由,回到祖国深造的宿愿。

解说:当时紧绷的对立局面,连即便是反共的大陆流亡学生,也必须通过国民党的认证,才能来台湾读书。这些通过证明的流亡学生,包括后来知名的导演,李行与白景瑞,呼应了蒋介石的号召,成立中国青年反共抗俄联合会。

李焕(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时任国民党青年部组织处长):当时他们也办了很多,所谓爱国救国的活动,他们还发起战时节约运动,节约运动就是要倡导坐公家汽车的人,不能够用公家的汽车送太太买菜,送孩子上学。他们在街上看见汽车就要检查,有一次在中山北路,检查一部车子,结果那个车子里面是陈诚院长坐在里面,他非常的不满意,认为学生不应该有这种行为。

解说:这个活跃的学生组织就成为救国团的前身。

广播:第十一届青年节庆祝大会和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

李焕:“先总统”蒋中正先生,他认为大陆上的失败是青年受了共产党的影响,所以在台湾不能够再重蹈覆辙,要这些学生教育他们,影响他们。

刘维开(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大陆沦陷”的原因之一,其实很多人都指出说,学生运动有一定的影响,当时在各个地方,尤其战后在各地方都有发生所谓的大规模的学潮。所以因此国民党到台湾来之后,就是政府迁到台湾来之后,那么对于学生运动特别的防范。

解说: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国民党让党的组织进入校园,另一方面,也透过救国团来深入年轻人,这个新的组织,由当时被认为是青年偶像的蒋经国担任主任,

刘维开:早年他也是狂飙青年嘛,我们从数据上面如果来看的话,他曾经参加过五卅惨案的,大的示威游行,那后来到苏联去留学的时候,当然绝对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苏联的那一套作法,那我们知道共产党本来就是非常重视年轻人的,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经国先生重视年轻人,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李焕:在当时民国四十几年,所有人家的子弟,没有这个经济的力量,供给他们去做很多休闲活动,那时候的救国团,就弥补了这个缺憾。这就是救国团,在吴兆棠先生领导之下所发展的一个活动的方向。

解说:吴兆棠是留学德国的教育训练专家,投入童子军的组织工作,同时也是救国团的副主任。

蒋宗国(时为法商学院学生):他是说我们是一种训练,是你学校里面没有做的一个训练,那么这个训练呢,如果用训练的姿态出现的时候,人家说干嘛,我为什么要被你调训,我为什么要被你训?

广播:他们在下临深潭的两座小山头上,架设绳桥…

蒋宗国:所以它不能够用训练的面目出现,所以他说,我们救国团的活动叫做非训练。但是如果我用非训练的方式的时候,我又会失去了我的方向跟我的理念,因为不要搞成了一个娱乐团体,综艺团体。不是训练,不是非训练,那么我们是什么?我们是非非训练。我们知道吴兆棠博士,他是德国的心理学家,心理学博士。我所知道的,他有拿到两个博士学位,我们知道黑格尔就提到这个正反合的逻辑观念,我觉得跟这个倒还有点蛮近似的。

赵刚(台湾东海大学社会系教授):他选择了一个方式是,一种回归到社群,回归到一种乡土,寻求一种所谓心灵的一种自觉,寻求一种在这种新的集体生活里头获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解说:透过这类在野外的集体生活,身体锻炼以及团体活动,救国团将高中到大学的年轻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政府大力倡导时代考验青年,青年创造时代,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军训课,护理课是学子必修的课程。教官进驻校园,成为训导工作的主要人员,蒋氏政权除了暴力镇压,也希望通过思想改造,让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趋于稳定,只不过当权者出于对权力的偏执而有意构陷的故事,始终没有停止。

下一页 爱恨交织的台美关系:依赖使台没有说不的条件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