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010年初,小岗村已经恢复了平静,新建的大包干纪念馆,标志性的广场让小岗村显得格外的宽阔,这里每一砖每一瓦似乎都留着沈浩的印记。沈浩的猝死,将这座不同寻常的村落再次成为了焦点。那一天的情景让亲历者至今历历在目。
3月20日凤凰卫视中文台《走读大中华》播出“永不消失的记忆——沈浩与小岗村的故事”以下是文字实录:
挂职六年,村干部累死任上,小岗村村民遗憾终生。
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我们把他(沈浩)留在农村,这不叫他受苦受累吗,属于我们私心啊。
1995年,安徽省数千名下派干部到农村挂职,而沈浩就是作为2004年第一批省城下派干部到达小岗村任职,在那里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
杨锦麟(主持人):走读大中华,边走边观察。我现在就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头的广场上,这个广场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沈浩生前力主来扩建的,他想在这里搞一个小岗村的旅游项目。广场并没有命名,但是沈浩已经离开了我们。在过去的六年间,沈浩为了小岗村的生存、建设和发展操碎了心,受了很多委屈,迎受了很多的挑战,克服了很多困难,他为这个村的建设做了很多无私的奉献。
农村挂职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当起到一个什么作用,他们还存在些什么问题,国家领导人对小岗村的高度的评价和关心,又将会给小岗村这个典范、这个样本,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变化或者说带来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我们走读大中华,希望通过我们的走读,通过我们的访谈,来跟大家分享我们的所见所闻、我们的心得和体会。
2010年初,小岗村已经恢复了平静,新建的大包干纪念馆,标志性的广场让小岗村显得格外的宽阔,这里每一砖每一瓦似乎都留着沈浩的印记。沈浩的猝死,将这座不同寻常的村落再次成为了焦点。那一天的情景让亲历者至今历历在目。
金乔:当时沈书记身上盖了一个被,脸朝下,离我们那床头感觉有60公分左右,脚都抻下来了,脸变形了。脸都变形,而且他的左手紧紧捂着他的胸部,右手拿着一个,死死地攥着一个打火机,就是一个打火机呀,他的手机当时是在床头柜,掉到床头柜下,我当时就喊呀,老沈、老沈,你怎么回事啊,一摸他的手确实凉了。
关友江:赶到120到那个时候,门外人就站满了,听到这个事那都,也就老百姓都愣掉了,肯定没有了,那个就说不上来那个滋味。
杨锦麟:这就是位于小岗村的沈浩的墓地,说来也巧,我和沈浩有过一面之缘,也就是去年我应邀参加安徽年度经济人物颁奖的典礼上,沈浩是第一位颁奖嘉宾,我跟他有过一个非常简单的互动,给我印象,他是个非常憨厚的人,言语不多,那么在主持这个节目过后,他就匆匆地离去,我问他,他说赶着回小岗村,没成想,也就一年之后,他已经不在了。但是呢,两年前,我在广州也曾经向严宏昌、严俊昌两兄弟承诺,我们走读大中华一定有机会来走读小岗村,我们来了,但沈浩先生人已经不在了。
凤阳县小岗村,这个位于江淮平原上的小村落,曾经因为包干到户而名满天下,2004年2月,沈浩作为省财政厅选派的优秀年轻干部,下派到这里,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任期三年,他的到任,使小岗村迎来了三十年中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
金乔:作为小岗人感受最深的,那就是我们小岗发展最快的时段是哪个呢,那就可以说是沈浩时期,沈浩时期。前三年吧,他从2004年到2006年,前三年,他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留下的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我们可以有目共睹的这些东西,现在我们硬件上去了,包括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包括我们的道路硬化,包括我们家家户户现在住起三层的小房,是吧,更重要的,我认为沈浩书记给我们留下的,还是他那种精神,而且还有一个感染了我们小岗人,给我们小岗人一种进取,一种开拓,一种改革的精神,是弘扬了我们大包干的精神。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王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