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西方人眼中的爱国者
当面颊缠着厚厚绷带,枪伤未愈的李鸿章带着《马关条约》回到国内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一下子成了全国公敌,光绪帝怨恨不满,大臣说他丧权辱国,民间说他收受贿赂,更有人伺机而动欲杀掉他一雪国耻,从此“汉奸”“卖国贼”的骂名常伴他的生前身后,老于世故的李鸿章悲哀地意识到,自己努力所做的一切,都被毫不留情地否定了。很快,光绪帝的圣旨适时下达,李鸿章奉旨赋闲在京,住进了京城的贤良寺,此后的日子里,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古寺见证了这位老人最后的人生岁月。
老年李鸿章
晚年的李鸿章自嘲自己是一个没落时代典型的“裱糊匠”,而清王朝则是一间“破屋”,自己作为一个“裱糊匠”只会“修葺”却不能改造。1896年,赋闲在京的李鸿章迎来了一次环游世界的机会,他前后出访俄,德,荷、比、法、英、美等多个欧美国家,此行的一个主要目的便是与俄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日本。
记者:实际上弱国根本是无外交的,那么当时候是整个大清国国力弱到了极点,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李鸿章被推到这样一个位置上头,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无奈
翁:非常无奈的处境,但是他又非常相信以夷制夷,借力打力这一套,因为在1876年的《烟台条约》,就是威托马英国一国要下旗撤使宣战的时候,其它各国来支援了李鸿章,所以他相信这一套,相信这一套以后呢,那么他觉得沉迷于其中觉得很好,但是在一个很强势的力量起来的时候他是抗不住的。甲午战争以后,他发现不行了,“以夷制夷”不行了,然后他“结强援”,一边倒的外交,一边倒的外交就是《中俄密约》,《中俄密约》的结果就是前门聚虎,后门进狼,是更贪婪的狼的陷井。
记者:更贪恋的狼的陷井里头了,所以他一辈子,他最后晚年也是为这个事情后悔不迭是吧?
翁:后悔不迭。
在西方人眼中,李鸿章无疑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始终在尽最大的努力维持国家的利益,但遗憾的是,他手中的筹码太少了。庚子国变,当慈禧和光绪一行仓皇出逃后,李鸿章再一次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之上。
翁:他忠于他所效忠的那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哪怕他十分腐朽,或者十分蛮捍,十分愚昧,他精忠报祖,而不是精忠报国,因为国和祖在他身上是统一的,从他在最后两广总督任上面临着三种选择,是北上代表朝廷去议和还是东南自保还是。
记者:广东独立?
嘉宾:参加两广独立参加共和,他自己做的选择是他一生最终的归宿就是整个清王朝保守的,最保守选择。
最终,李鸿章还是选择了北上,虽然汉奸的骂名依然背负在身,虽然知道这样做必会把自己钉在民族和国家的耻辱柱上,但是他无法躲避,也无意逃脱,此时此刻,李鸿章白发远行的伶仃身影确乎显出了挺拔和坚毅。
主持人:所以他到了北京以后,等于最后和这个列强媾和签订这个条约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心情应该是非常地悲痛,悲愤的是吧。
翁:因为八国以后又加进了,八国联军又加进了3个小列强,一共11个国家要来利益均沾,要来签字,那么这个时候呢,他自己也总结,马关以来,父子二人到马关签约的时候,留下了千古骂名,而且如果说《马关条约》,甲午战败李鸿章作为前线的指挥官,就是最高总指挥,他负有重要的责任,是可以说的,但是这次他认为他没有责任。
主持人:和他没有关系,完全是慈禧挑衅,每有一次挑衅,必多一次吃亏。
翁:事变之来尤为仓猝,他觉得他不应该承担这个骂名,所以在他的幕僚,也可能是于式枚的建议之下,他就是从来没有过的签押是,画了一个李鸿章三个字看上去就像一个严肃的肃,为什么呢?因为清廷给他的赐号是肃毅伯,他不愿意用自己李鸿章三个字承担这个骂名,所以写了一个像肃一样的,我用这个清廷给我的赐号,下面是国玺。
主持人:这边是11国的签字,所以他的心情非常无奈的表露。
翁:但是他也觉得我既然为国家去承担这个责任,我个人是你国家派我去的,你国家给我的荣誉的号我就用这个来签。
下一页:纽约时报:李鸿章死了 满清王朝时代结束了
相关新闻
编辑:
刘春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