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晚清“破屋”的“裱糊匠”
2008年07月23日 15:14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甲午战争让李鸿章命运由盛转衰

至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之时,李鸿章的仕途可谓如日中天,他担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水师总管,重兵在握并以北洋大臣的身份直接掌管大清国的外交事务,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在当时的汉族大臣中可谓绝无仅有,当李鸿章乘着“定远”“镇远”两艘东方第一巨舰驰骋海面,仰望着大清龙旗在高高的桅杆上迎风飘扬的时候,他意得志满,心中充满了快乐,但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样的人生高峰只是短暂的瞬间,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让他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体味,那份快乐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1892年,李鸿章70大寿,慈禧和光绪都差人送来了厚礼。然而就在这一年,15岁的儿子李经进和相儒以沫三十多年的夫人赵小莲相继辞世,一年中接连痛失两位亲人,人生的无常,让李鸿章感到了丝丝不祥的征兆。

签定《辛丑条约》时的李鸿章(前排第二)

翁:这里面葬的呢,是他和他的继室夫人,赵小莲,这个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赵小莲嫁给李鸿章之后呢,一直她有旺夫运,周氏夫人没有给他留下子嗣,只是两个女儿,但是呢,赵小莲进来以后,就给他生了儿子,本来他抱了一个嘛,李经方是抱来的,过继来的然后生了个儿子,就是李经述,结果她带来的陪房丫头莫氏又给他生了一个,李经迈,所以他这个人丁兴旺,而且赵小莲因为是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特别会调和这些官宦人家之间的关系,大户人家里面都拉关系嘛,她是个好的内当家,所以她去世以后,李鸿章就是四目茫然,觉得我们家就等于垮了半边天,他那个信写得很悲切,就是给他的子嗣辈写啊,你们的姑姑,你们的婶婶走了以后,我是什么什么的感觉。就是家里面塌了半边天,就是那种很悲凉的,结果他这个命运,也确实是由盛而衰了。

赵小莲是不是旺夫,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在她死后仅仅两年,远东小国日本不宣而战,偷袭并重创北洋水师,此后大清国的军队连连败退,京城很快告急。

翁: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在军事上练就了一支日本的舰队,我们练就了一支远东第一的北洋舰队,那么这两支舰队,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国民素质的象征,这场仗打下来当时不相上下,最后较量下来,中国败了,败得很惨,那么很多人追究责任的时候就认为这个是洋务运动所造成的,实际上情况远远不止如此,

泱泱大清国败于蕞尔小国,击碎了国人的天国梦,也重创了李鸿章的强国之心。然而当初,他又何尝愿意轻易地去孤注一掷呢?

主持:其实李鸿章也就是早就认识到就是中日之间必有一战,可是呢,一旦这个战争要发生的时候,他又想尽一切办法想避免这一战,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翁:我认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他深知自己的洋务运动远远,成效没有像外界宣扬的,包括他的北洋舰队,没有宣扬那么强那么大,他建立了这支海军以后,他一直是说我把这支海军养成“猛虎在山之势”就是用来吓唬人,主要是吓唬日本人。

主持:不是真正来打仗的。

翁:他就要保证我二十年的和平安定,他要加快国内建设,这是一个,他深知国力不足,第二个他深知仗打起来以后,中国的朝野上下因为体制的掣肘,他无法实施他自己的经营战略,他曾经给他的亲信幕僚周馥谈过,如果要打仗,中日宣战,首先迁都,老佛爷皇帝迁到西安,我到北京,我到北京然后让开一块,让开一块让他打到山海关,我们拖过冬天,他的补给就不行,然后我们再跟他谈判逼他撤兵,让他进退两难,这是刘铭传在台湾曾经用过的办法,拖在基隆嘛,但是他知道朝廷不可能,第三,他的年龄垂垂老亦,老人有种保全的心态,而且他当年像中法战争为什么能打赢,他们一批江淮健儿,宿将,刘铭传,刘秉璋都在,他现在这批将军都是纨绔子弟了,他也知道淮军、北洋海军已经很衰败了,这三方面的原因,他一定要维持,所谓后来讲的避战保船也好,委曲求全也好,他就是这样。

下一页:日本皇后脂粉钱买军舰 慈禧军舰钱做寿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