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对中国有浪漫想像
戴仁柱:他来到美国的时候,本来就是美国的传教士养他,给他念大学什么的。他们其实,他们那些人对中国有一个浪漫,这个浪漫,我觉得是,不管是冷战还是什么,1960年代的时候。
梁文道:一直到现在。
戴仁柱:在文革的时候,文革的高峰,大家还是有一点浪漫,对中国。
梁文道:浪漫的想法。
戴仁柱:然后对中国为什么有这个浪漫?然后为什么对其他的国家不见得有,日本?
梁文道:没有。
戴仁柱:没有这种浪漫。美国跟日本有一个很好的经济关系。
梁文道:政治上也很好,但是感情上没有这样的态度。
戴仁柱:少一个东西嘛,就是少了一个东西。
梁文道:这个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们先休息一下,待会儿继续谈谈少了什么东西。
戴仁柱:OK。
梁文道:那么,之前呢,戴教授你跟我们提到,就是说,在美国对中国好像有,对很多人来讲,好像有一种比较浪漫的想象,这个东西使得很多的研究中国的人,或者对中国有好感的人,就跟别的,比如说研究日本,研究俄罗斯的人有点不一样。那么这个中国通出来之后,还真的会有一点,他既然学术上是有中国通,但是,同时感情上好像也对中国是比较亲近的?是这样吗?
戴仁柱:没错。
梁文道:可是呢,我觉得我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因为最近,就像你刚刚所讲的,最近十年中国崛起,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那么,于是就多了很多人到中国读书,就像你刚才之前也说到,你在布朗大学教书的时候,有一、两百个学生要来修这个中国通史,这是很大的一个课,这个比以前多很多吧?
戴仁柱:对,没错。
梁文道:那以后会什么样呢?我想这样子,我们先看下面一条片,是我们在北京拍到,很多外国留学生,看看他们对在北京的留学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
戴仁柱:好的。
未来的“中国通”
解说:随着来华留学的人数和学历不断提高。未来活跃在外国政坛、商界和学术界的中国通也将越来越多,这一批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外国学子,他们在观察了解和思考中国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呢?
高兴:他们对留学生活,我会推荐,就是一定要读《毛泽东全集》,这个可以帮你了解一下中国的过去怎么样,然后现在也可以看《邓小平的全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还是因为要出来学校,要多跟中国人沟通,沟通两个字在中国是很重要的,多请客,多吃饭,这是我的一种个人体验。
周游:刚来到中国的时候,就是肯定有些品鉴,尤其是对中国政治方面有一些品鉴,后来就在中国待了一、两年以后,差不多,我跟中国人一起上课,一起上政治学的课,国际关系学的课程,我就感觉现在也能从中国的角度来思考很多问题。后来就把我以前的那个片面的分析角度,跟中国的分析角度放在一起,就是让它融合气息。
吉尤姆:非常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多让外国人去学中文。
武黄河:毕业以后就继续学习,就增加我的知识,之后就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了,中国和越南。增加两国,或者更多国家的这样子。
加藤嘉一:我们今天是生活在全球化的社会,多元化社会,那我个人认为,21世纪,我们要回答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是全球化和多元化是不矛盾的,全球化从某些方面是不断统一的过程。但我们的世界非常多元化的。那我们怎么去组合?那我们今天在中国观察事务,那我认为这是我们最好的平台。那中国的模式,国外的模式到底怎么结合?到底怎么沟通?到底怎样中外结合?
外国留学生:祝愿奥运圆满成功。
梁文道:你看到这些现在的留学生,你回想起你当年,你也做过留学生,那个时候,是在台湾留学?
戴仁柱:对。
梁文道:有什么样的不一样的地方?
戴仁柱:就是1973年,就是出国,在美国念中文,学中文学了四年,然后在台湾国语中心继续学中文。其实他年轻人都很好奇,那个时候中国没有开放,然后其实第一个(经验)很重要,后来呢,我因为大学刚毕业,然后,后来我在台湾待了一年,生活习惯了等等,到最后我决定继续研究中国史。之前我没有做决定的,我不知道要不要。
梁文道:去台湾前还没决定好研究中国?
戴仁柱:还没有决定要研究什么。我是念完大学。
梁文道:就是想去住一住?
戴仁柱:然后想把中文学好,但是没有决定要继续念书。但是,我在那个环境时间久了,你就会更有兴趣,你会更喜欢,也许你会不喜欢,但是至少你会有一个感觉。然后,其实能够有出国,能够出国留学,然后能够接触,跟你自己的国家完全不同的一个文化。其实这个经验是非常珍贵。之前学生没办法去中国。
梁文道:对。
戴仁柱:我记得我第一本书是关于1986年,我出了一本书,是关于宁波的一个大家族,姓史,历史的史,然后,86年出这本书,那个时候宁波开放没有多久,然后我就都在美国,在台湾,没办法在宁波研究,然后其实你要研究中国史,去中国也很困难,但是,年轻人的话,他们知道这个机会很珍贵,有二十年,三十几年的封闭,然后你要研究没办法研究,你要去旅游,要待一段时间。
梁文道:就很困难?
戴仁柱:很困难。然后,所以,其实好多,我知道年轻人,像我的学生,他们很早就去了,大一、第二。
梁文道:就已经去中国了?
戴仁柱:对,就去中国了。
梁文道:跟你们那个时候很不一样?
下页内容:老一辈"中国通"多反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