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特楼拆迁:引发北京市一级科学组织关注的拆迁问题

2013年12月06日 10:53
来源:凤凰卫视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2012年,在北京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市科协提交的一份团体提案,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提案的内容是关于中关村科源社区的三栋楼房的拆迁问题,这三栋楼房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关于它们的拆迁问题又为什么会引发北京市一级的科学组织如此的关注?

凤凰卫视12月5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2012年,在北京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市科协提交的一份团体提案,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提案的内容是关于中关村科源社区的三栋楼房的拆迁问题,这三栋楼房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关于它们的拆迁问题又为什么会引发北京市一级的科学组织如此的关注呢?这还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讲起。

今天的中关村是以电子产品的集散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而名扬天下,不过这一切归根溯源都是和位于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密不可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科院选址中关村作为科研发展基地,为此政府在这里建造了一批科研大楼,做相关研究所使用。

除此之外,还配套建设了数十栋的住宅楼,作为科研人员的起居之用,如此,站在中关村最著名的电子产品大卖场海龙大厦向东北方向望过去,仅仅一街之隔,那里还保留着一片坡顶的三层小喽,这片与周边耸立的高楼不太协调的老旧小区,就是中科院的职工宿舍区,在这片宿舍区中,有三栋编号为13、14和15的楼房颇为特殊。

中科院的老住户们,都把它们成为“特楼”,“特楼”之所以“特”,首先是结构与其他宿舍迥然不同,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面积较大,房间较多,有带浴盆的卫生间和设备齐全的厨房。

在这三座楼当中,14号楼是最早建成的,13楼是最后建成的,然而在后来重新编号的时候,13号楼后来居上,成了“老大”,14号楼的住宅比另外两座更大,更好,还铺了木质地板,但是结构却远不如这后来的两栋建筑,走进14号楼的住宅简直像进了“筒子楼”,客厅、住房和厨房、卫生间一字排开,相对而立,客人来访的时候,常常不知道应该进哪个门。

相比之下,13号楼和15号楼的住宅的房间设计相对独立,有客人来访的时候,主人家的日常活动不会受到干扰,“特楼第二个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们的主人,在当年,随便敲开那一家的门,主人的名字都会让人为之一振,他们当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国最早的科学院的院士,从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赵九章到赵忠尧、郭永怀、王淦昌、熊庆来,还有秉志、童第周、贝时璋、吕叔湘等等,无一不是中国各个科学门类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在这么小的范围里,云集着这么多的顶级科学家,不仅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在中国更是独一无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三座楼可称得上是当今科学事业的发端所在,也是中国尖端高薪技术科学的发祥地。

[责任编辑:朱玲娟] 标签:北京市 楼房 中关村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