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各位观众好,今天刘墉谈新新人类的教育第三十四讲,题目是“留住我们的人才”。
去年暑假,我应邀去新加坡的国际书展,在签名售书的时候,发现有一位读者的口音不像是当地人,就问她从哪儿来的?她说是接受新加坡政府的奖学金,她是个高中的留学生,又说新加坡政府真好,除了学费还提供她机票、健康保险跟生活费。接着我就接受一个媒体的访问,闲聊的时候提到那个小留学生,主持人就说,哎呀,你真是问题对人了。
为什么呢?因为前几年啊,他就奉派去中国大陆招生,起初大陆的家长听说有这么好的待遇啊,还半信半疑,认为不可能是真的,不敢让孩子到新加坡去。过了一年,当大家发现,哎呦,感情是真的哦,又挤破了头的争取,我就好奇的问,一般国家都给外国是研究生奖学金,为什么新加坡会收中学生呢?
那位主持人神秘的一笑就说,哎,因为他们发觉啊,虽然是同文同种,但是新加坡人到中国大陆,还是不能够完融入当地的社会,所以必须吸收中国人好好培养,使他们能够了解新加坡文化,爱新加坡,有一天则可以做为新加坡与中国的桥梁。接着就到了云南昆明,在飞机上翻开《春城晚报》,看到大大的标题,“港大抢走我省十尖子”。我就笑对旁边的朋友说了,都是中国,为什么好像觉得被香港的大学抢走了人才呢?
我这朋友笑笑他就说了,不是觉得被抢走,而是觉得好奇怪,现在无论香港的、北京的好多大学都越来越会抢人,尤其是抢那些尖子学生。好些重点大学早早的就打听啊,有哪些尖子会在下一年毕业,早早就对学生、对老师、对家长,甚至对校长下工夫,真是让人不能不觉得奇怪。
其实啊,也不奇怪,这个是时代的趋势,今天的世界,已经跟过去大大不同了,以前的进步是像等差级数一步一步来,现在常常是等比级数“波儿波儿”跳着前进。在今天这个时代,哪个国家能够掌握人才,让人才发挥脑力,做出革命性的创造,就能一下子领导世界潮流啊。
所以你查查,美国常春藤名校的新生资料,一定会发现,录取比例是越来越低。一个原因是他们不再像以前,招收一批贵族学生,过去由于它们的学费高啊,使得家里经济情况不够好的孩子根本不敢申请那些私立学校。现在几乎啊,每个常春藤盟校,包括史丹佛这些大学,都有高额的奖学金,学生家庭年收入常常是在六万元美金以下的美国学生,就可以一毛不花的念毕业。
我的一个外甥,今年进入纽约的一所公立大学,因为他是资优生,虽然学费免、住宿免、电脑还免费赠送,连他申请学校时候缴的手续费,退还给他,这样做它当然能够吸收各阶层的好学生。想进名校的亚裔美国孩子,据说现在也越来越难了,不是学校减少了亚裔学生的比例,而是因为排放了太多的名额给海外的留学生。
我相信如同新加坡的政策,他们要尖子学生,希望把外国一等一的人才吸收进来,所以怪不得哈佛大学的商学院院长赖特他不久之前宣布,他说哈佛马上就要在上海设立办公室,而且正在找地方打算设立长期的教学点。这个赖特他话说的明白,他说哈佛长期关注中国,对哈佛学生而言,要领导全球化的公司,必须有全球化的思想。
各位比较一下,他们跟新加坡政府的想法是不是很像?而且请注意哦,他们不像以前对研究生感兴趣,他们现在对高中生好像是更有兴趣哦。英国剑桥大学在中国的学生遴选中心,过去四年来,已经招了几十名高中一等一的尖子啦。台湾的《中国时报》上说的好,世界名校对中国高中生的招生趋势显示了各校对中国优秀人才的重视与长期布局的用意。
面对这样的情势,我们的教育当局能够不注意吗?我们做父母、师长的人能不站高一点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正发生怎样的变化吗?更重要的一点是,年轻朋友能够不改变读书的观念,还认为只要由好学校毕业、抢到个铁饭碗,就可以一辈子不愁吃喝了吗?
我可以肯定的说,任何人如果保持着这种想法,一定会被淘汰,因为当那许多天才被栽培之后,很可能创造出颠覆传统的东西,把旧东西以飞快的速度淘汰,所以今天每个人都得时时睁大眼睛,注意最新的变化。
举个非常实在的例子,我高中的时候编校刊,那个时候用捡铅字的方式排版,就看到好多师傅拿着稿子跟小木盒,在那儿捡这个铅字,然后再送进去把它拴在一块儿排版印刷。然后进了大学我又编校刊,这时候不用捡铅字了,到印刷街看到男师傅都被打字小姐取代了,打字小姐用大大的一个机器,带那边打字。
然后我大学毕业了,又在编校刊,不是,又编自己的东西,这个时候我到印刷街,发现那些大大的打字机又不见了,变成了照相打字,用底片然后下头有光线射上来,换个镜头就可以变平、变扁、变斜,字体会变化,好棒啊。然后我出国了,隔了几年再回到台湾,到那印刷街,发觉以前照相打字行的那些小姐都不见了,听说好的小姐借钱买机器,后来还不出钱人都跑掉了,为什么?因为电脑打字发明了,一下子变成人人都会打字了。
各位回头想想,那些捡字师傅有错吗?传统的大机器的打字小姐有错吗?照相打字行它们有错吗?他们都很努力,他们都没错。只是当一种革命性的科技出来,许多人就不得不被淘汰,就不得不转行,不得不重新学习再出发。正因此,每个国家都抢尖子人才,做革命的发明,用脑力打败对手。
今天先谈到这儿,下一次继续跟您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