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30年反思 我们走不出的“五四”
2009年05月02日 11:33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5月1日《锵锵三人行》文字实录:

窦文涛:《锵锵三人行》,丹青兄,许老师,昨天咱们聊“五四”时候名人的生活作风问题,聊得非常好。但是除了生活作风,我觉得也得聊聊人家的学问作风,我老有一个渴望,我有时候看他们的这些传记,我想听他们的课,想做他们的学生,五四时候的胡适,或者这些人,我老想知道他们是怎么讲课的,可后来有人跟我说,你听不见。

比如说周作人,说周作人那叫观者如堵,可是实际上谁也听不见,就是声音像蚊子一样。说他就是拿着稿,就这么念,念完完了,完全是因为他的威望,大家都想看见人,这么去看。但是我觉得也有意思,我听他们说讲课,当时这个北大的什么教授,一个人一个范儿,是不是?

陈丹青:我这里讲个小故事有意思,就是傅斯年和胡适的关系,你知道胡适到北大任教的时候,好像是1915年,才26岁,然后就说有一个哥们儿从美国刚回来,小青年听听他讲的怎么样。当时顾颉刚在他的班上,大概20岁还是21岁,然后傅斯年比顾颉刚大了一两岁,他是属于什么呢?就是此前北大是章太炎学生的这个阵营,然后这些教授都很喜欢傅斯年,因为一个才子。

结果顾颉刚就去问,说我们这个哲学系来了一个年轻的教授,刚从美国来,我们要把他扳倒,因为他们此前有过例子,有个哥们儿讲什么史前史,还是什么的,讲得不好,居然就真扳倒了。

窦文涛:是吗?还搞学校内部斗争呢?

陈丹青:对,这里面的消息就很有意思,就是当时的师生关系、学问关系是这个样子的,20几岁的学生会来挑教授,看你怎么着,不行就条子递上去,把你问倒,然后跟学校汇报说这人可以走,就有这样的事情。结果傅斯年就去旁听了胡适的一堂课,听完以后回来跟底下这帮哥们儿说,慢一步,这个人有道理,这个人有道理,学问未必那么多,但是他有新方法,后来就转到胡适门下了。

窦文涛:他们还分门别派呢?

陈丹青:胡适十多年以后,还专门在北大的一个纪念会上说过,傅斯年当时做了这么一件事情,才让我在北大站稳了脚跟,是不是这样?

许子东:顾颉刚晚到了,他们事先策划的,就是说用英文写中国哲学史大纲,他说这不是胡闹嘛,对不对,20多岁,28岁嘛,蔡元培直接给他聘书。

陈丹青:26岁。

许子东:胡适在杜威那里考试没过关,哥伦比亚大学的考试,它美国的制度到现在,我当时看这一段,我的最大的感受是美国的考试制度到现在还是一模一样的。就是一大帮子的洋人,考一个中国的题目,然后其中只有一个人是懂中文的,杜威也不懂,然后最后就没给他过,胡适那个时候没拿到,胡博士,胡博士是假的,那时候没拿到。

窦文涛:那是假文凭。

许子东:后来26年在中国出了大名以后,才给他名誉博士,结果顾颉刚晚到了,说是他们策划好了的,来了以后傅斯年说,按我们的广东话说话,有料,有料。因为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后来这些人真的就是他的门下了。

窦文涛:你说顾颉刚,我记得我昨天还看了一个,是顾颉刚跟章太炎,这反映那个时候留洋回来的一种学术风尚,就是章太炎是国学大师嘛,那这个顾颉刚算是他徒子徒孙辈儿的,回来之后,从欧洲回来,就跟这个章太炎讲,因为他受了西方的影响,什么东西说都要重实证,对吧,亲眼看见的方可作实。

然后章太炎听着很不耐烦,就问他了,说你有曾祖父吗?顾颉刚说老师,我当然有曾祖父了,章太炎说你见过他吗?但是这就让我想起一个事儿,你看包括胡适,他们出去的都是那种比如说杜威的实用主义,重实证,讲什么德先生、赛先生、科学民主。甚至那个时候,他们回来,他们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就是因为儒释道这一套,就是这种五迷三道的,封建迷信,他们要铲除这些个东西,因为这个又跟当时的持手国粹的这一派,发生那么激烈的冲突。

但是我就觉得,丹青说的一个词儿值得寻味,他说很多人被劫持了,我就特别有体会。你比如说鲁迅,到现在我才知道,他写过很多东西,文言文也写过,白话文也写过。

许子东:当然,《中国小说史略》。

相关阅读:

五四名人的自由恋爱与媒约婚姻

陈丹青:现在是反思简体字的时候了

新白话文的历史之殇:没找到文化的支撑点

90年前“五四”北京街头3000学生游行真相

北大教授陈平原:与五四对话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