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知命” 从孟买恐袭看印度国民性
2008年12月11日 11:42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印度] [锵锵三人行] [窦文涛] [查建英] [王蒙]

印度跟中国比 为何“一咏三叹”

窦文涛:这个你看,我就听太多人说过了,就说起印度往往跟中国比,他们就一咏三叹,说中国社会,现在人们常用一个词儿叫戾气,说这个社会戾气太重,什么原因也闹不清,有些人说贫富差距,有的人说利益分配不公等等。但是同样也是像印度又拥挤,也是贫富差距极大。

王蒙:对。

窦文涛:似乎他们感觉,我没去过啊,他们感觉就比中国祥和吗?

王蒙:这个问题呀,我也是早就听人家说。在80年代初期,有一个英国的汉学家,是一位女士,还有一个德国的汉学家,是一位男士,他们都问我一个问题。说中国你要发展经济吧,要这个现代化吧,很好,干吗那么着急啊?是不是?我们有个词儿叫紧迫感。

窦文涛:只争朝夕。

王蒙:哎,我们充满了紧迫感,说你看印度它也不现代化,它很贫穷,80年代初期的时候,印度的国民经济跟中国的总量大概是差不多,现在中国是它的两倍可能还要多一点。所以就是说你从好的方面来说,就是中国有这么一股子要拼、要争、要着急,只争朝夕,就是你说的。

窦文涛:没错。

王蒙:天行健,自强不息的劲儿。印度呢,他有一股子就是乐天知命,随它去吧,是吧,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一切就是听从命运,是不是多少有这么点儿。

窦文涛:看出来了,就是你说那边儿都发生恐怖袭击了,这反恐部队9个半小时才慢悠悠赶到现场。

查建英:对。

窦文涛:你们两位也都算印度专家了。

王蒙:没有,没有。

窦文涛:这查老师研究项目之一就是印度啊。

查建英:对,就是我这几年供职的一个研究所,其实是美国的基金会设立了,在美国的大学设立了一个中、印、美三方合作研究这么一个项目。所以就这个机会我就接触了一些印度的学者、各种各样的人,然后我们也去印度也去中国,我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比较。

就是说印度的朋友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头一个星期的反映永远是,就是惊异,完全是震惊,就是刚才王蒙说的这个,怎么在80年代的时候,80年代初的时候,还几乎中国的经济和印度还稍差一些比印度,怎么这么短的时间内已经发展成这样了。

但是他们往往在一个星期之后,或者再来一次,以后他又略有不同了,他又觉得你们这么快速的发展,我们确实很佩服,但是这么强制的规划,这么样快速的就把你原来的传统文化破坏了,那是不是好的呢?他又会有疑问。也许我们还这种虽然缓慢,但是是一种自己生发的这种城市的形态,还可能也许还好倒比这样。

窦文涛:我记得上回咱们做节目,王老师讲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中国有人说是这个二十年完成了西方国家二百年的发展成就。

查建英:对。

窦文涛:当时他就说嘛,他说你二十年完成了二百年,那么我相信,你也肯定积累了二百年的问题。

王蒙:是。

查建英:对。

王蒙:我还听这个西方人还讲过这么一个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民间传说,不能够绝对算数。

窦文涛:不能当真。

王蒙:他说可以举一个例子,讲这个欧洲人、中国人和印度人的比较。他说下雨房子漏了,他说如果是中国人的话,他就想办法或者撑一把伞,或者就是躲到那个角落,然后你下你的雨我睡我的觉,或者我脑袋上遮上一点,他说这是中国人。他说要印度人的话,一看房子漏了,太高兴了。

窦文涛:啊?

王蒙:敲着盆儿在那儿跳上舞了,觉得这个好,这个水都冲到身上来了。

窦文涛:这就叫穷开心。

王蒙:叫穷开心。他说欧洲人说房子漏了怎么能睡觉啊?扒了,给我都扒了,扒了咱们今天不睡了,明天天晴了咱们重新盖。

窦文涛:必须得解决这个问题。

下一页:为什么中国人心里老觉着“朝不保夕”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