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惠芳:后来我就想起来,八月二十九号的早晨,奇怪,那个大孩子就叫爸爸再见,爸爸再见,他走出门外又倒回来,抱着这个大女儿,亲几下,跟她两个再见,走出去以后就再也没回来了。
解说:回忆,总是充满伤痛,这起历史上著名的“8.29”爆炸事件,给解放后的罗湖桥蒙上了一层难以褪去的血色,也让陈治文烈士的名字,永远留在了中国的边检战史当中。
然而罗湖桥的炸弹事件远不止这一宗,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4月罗湖桥上,还发生了一起收录机炸弹事件,幸运的是这枚炸弹,却在时任反爆破参谋陈锡源手中被成功拆除。
卢永基(时任深圳边防站站长):那陈锡源当时准备结婚嘛,但是作为我们来讲,是有考虑,不想让他排除嘛。
陈锡源(时任深圳边检站参谋总站长):遇上这件事,很多人来讲,首先要想到怎么怎么样,我要多么勇敢,其实一旦你到了这个时候,你根本就没有这种任何的想法,这是很自然的,换到你一样的,因为这是你的职责所在。
杨舒:这张照片呢,就记录了陈参谋正在拆炸弹的一个情景。30年过去了,回想起这段危险的经历,他只是轻描淡写的说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但你要知道,当年的他正在积极筹备婚礼,准备迎娶自己的新娘。然而接到排爆任务之后,二话不说,他抱起炸弹就到罗湖山腰去排爆,与死神擦肩而过。30年后,当年那位勇敢排爆的陈参谋,已经成为了深圳边检站的总站长。但不论身份如何,他仍然兢兢业业的在岗位上工作。60年来深圳边检总站共捉获敌特人员、偷渡人员数以万计,还有其他违规违法人员不计其数。
深圳罗湖桥通关变化:从数个小时到五分钟
杨舒:从罗湖过关坐火车到香港,途经大帽山的时候,据说可以看见一座望夫石,望夫石本是一个凄美动人的传说,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深圳火车站附近,却真实的上演着一幕幕的望夫秀。那个时候每逢周末或重大节日,这里就聚满了成千上万的深圳人,引颈张望罗湖桥,等待他们的亲人从香港归来,一等就是五六个钟头。他们当中大多数是背着孩子的深圳妇人,等到老公大包小包从香港归来,夫妻才能团聚。因为那个时候深港两地关系紧张,内地人很少有机会到香港探亲,只有等待亲人从香港归来才能团聚,久而久之,老百姓就把罗湖桥叫为望夫桥。
解说:罗湖桥从建国初期便担负起了通关的重任,但由于政策、人员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通关难的岁月,大量繁琐的人人过筛的查检,让整个通关速度异常缓慢,尤其是到了春节,排队的人群不能不日晒雨淋。
香港市民:以前我们解放初从香港回去内地,要向当地的公安局申请,批准了才能够回去,不批准的就不能回去,这是以前,后来他就允许我们自由出出进进,但是自由出出进进排队过关,要几个小时。
夏思义(英国皇家亚洲历史学会香港分会会长):我有一个朋友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要过关,他说要在深圳等七八个小时,因为他们要脱光衣服,他们要数有多少件衣服。
卢永基:那时我们过春节一天要进来一万多人,我们早晨要两点四十起床,三点钟上班,干到晚上十一点半到十二点才收工,当时我们还是一个管理型的服务,所以当时旅客也有这种感觉,说深圳深圳,一过了就心惊、心震,有点怕。
解说:改革开放后,深圳边检发生的变化令人瞩目,但其中的曲折和艰辛,更让亲历者们难免感叹唏嘘。老站长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发生的一件事。那时深圳特区刚刚成立,由于个别不良人士煽动,传言香港政府特赦入港人员,得知消息的深圳许多生产队的队长,带着整个生产队,到达罗湖桥边企图过关,当时在罗湖火车站广场上,聚集人数达到万人,场面一度无法控制。
卢永基:我们火车站,现在检查棚那都上了很多人了,当时我们没有办法,我们站有警犬,把十几条警犬都拉到火车站的铁道上去,当时的人他不怕枪,知道你不能开枪嘛,他怕犬,那警犬一上去,都跑了,都走了。
解说:就这样十多只警犬,解决了这一万人冲关的险情。深圳边检与罗湖桥也一同走过七七落落的风雨历程。改革开放后,相继成立了蛇口、皇岗、机场、盐田、福田等边防检查站,使深圳地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通过增设验证通道,改革执勤手段,设立计算机查验系统,实现证件检查自动化等等手段,大幅度提高了证件检查的速度,为深港两地居民往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香港市民:现在很快,我来这里五分钟都不到,就过来了。
解说: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罗湖桥也终于从边界桥回归到了百年前的内陆桥,桥上的人们和这座百年老桥,一起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
陈锡源:当时驻港部队的车辆进驻香港,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的步兵在车上,一个个淋得都是衣服湿透了的,还是依然敬礼,标准的敬礼,在场的人都非常激动,也很兴奋,所以现在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
杨舒:从刚解放时通过辨别口音过关,到五十年代通过回乡介绍书过关,再到六、七十年代背诵毛主席语录过关,再到现在的IC卡过关,60年来过关的人,过关的桥,过关的证,都在发生变化,如今罗湖口岸,作为中国最大的陆路旅检口岸,日均客流量达二十五万人次,最高峰时可以达到近四十万人次,在2004年的时候,罗湖桥又重新装整一新,采用现在您看到的全新封闭式模式,大大提高了它的通关效率。
深港架起多座通关桥梁 两地居民往来自如
解说:今天,罗湖桥已不再是那座经历了百年风雨的孤单小桥了,在深圳河上,在东西河湾,在深港的上空,已经架起了15座立体的桥梁,它们交相辉映,与罗湖桥一起分担着连接深港连接内地的重任。
1992年1月19日,邓小平南巡视察深圳皇岗口岸时,曾站在高高的落马洲桥面上,面朝北,眺望深圳市容和皇岗口岸全景,随后,他转身向南,一动不动地凝视着香港足足八九分钟,如今18年过去了,香港终于在老人家的目光牵引下,与深圳和祖国连为了一体。
陈锡源:旅客从香港到深圳,可能会觉得边检站是个城门,或者是家门、串门的感觉。
解说:200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十周年,国内首个一地检模式的深圳湾口岸正式开通,国家主席胡锦涛剪彩,并作为首位旅客,亲身体验科技带来的快捷。如今的深圳边检总站,以不到全国边检队伍二十分之一的人员,承担着出入境人数总量超过50%的工作,自1950年至今深圳边检总站,共检查出入境旅客23亿人次,交通工具2.1亿辆次。
杨舒:走在古老的铁轨之间,仿佛走进了历史的回忆,现在这座罗湖桥已经只供火车通行了,全长只有31米,和2007年7月1日通车的深圳湾大桥的5500米相比,整整差了180倍,180这个数字,或许也隐喻着,中国过去发生的180度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确从立关之初的有边无守,到后来亲历香港回归,从一开始一个破旧的露天独木桥,到现代化的通关设施,这一切的一切,都见证着中国边检过去60年发生的变化。所以希望你下次过关的时候,也和我一样能够想起今天节目当中,给你讲述的有关中国边检,过去走过的曲折60年的故事。
边检人员:每天看着自由进出的旅客,我们其实是非常羡慕的,我们很多的老同志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了几十年,却从来没有去过香港。
陈桂秋:叫我自己细想一下也无所谓,因为香港整个的版图,在我的脑子里面很清楚,去与不去都无所谓,就是这样的想法。
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石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