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1984年商品经济暗潮汹涌 中国承包第一人问世
2008年11月05日 15:29新浪网 腾讯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改革开放] [改革30年] [经济]

1984年七八月间,中央在北戴河开会讨论这一问题,胡耀邦主持,两次讨论之后,胡耀邦对没有跳出计划经济圈子的提纲仍不满意。他强调,这是一个历史性文件,一定要写好。

原起草班子思想解放得不够,胡耀邦调整了起草小组的负责人,改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林涧清为首,同时增加郑必坚、龚育之、林子力、滕文生、高尚全等人进入文件起草小组。

1984年8月以后,新的起草班子开始工作。

时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的高尚全,提出“改革就是要为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扫清道路。”要把商品经济写进决定,在“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这句话之外,还要加上一句“只有发展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但仍有人反对写进商品经济,主要是害怕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混同起来,会变成资本主义。“因为反对的人官都比我大,所以我没有办法了。”高尚全说。

事后,高尚全想了一个“计策”,建议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的名义,在西苑饭店开了个理论研讨会,力图通过理论界的意见影响起草小组的意见。

研讨会请了20位学者专家参加会议。会上,高尚全阐明文件应当在理论上有突破,应当明确地把“商品经济”写上去。大家讨论意见很一致,认为发展商品经济是个必然的途径,社会主义经济必须要经过商品经济的阶段。

此外,研讨会也讨论了另一个问题,指出十二大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不对称,也不科学。一个是社会制度,一个是手段和方法,二者不对称。

从北戴河回到北京以后,起草小组在玉泉山工作期间,胡耀邦、赵紫阳又分别上山主持起草小组进行讨论,当谈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时,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说,倾向于写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其间,赵紫阳听过很多建议,于光远、童大林等人开过一个会,坚决主张写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给赵紫阳写了一个会议简报。

与起草小组最后一次讨论时,还请去了邓力群,赵紫阳首先问大家理论上有没有问题,杨启先说“能站得住”。赵紫阳问和宪法有没有抵触,郑必坚说“没有矛盾,宪法上没有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最后又问邓力群有什么看法,邓力群说,他1979年就是这么提的。

1984年9月9日,赵紫阳给胡耀邦、邓小平、李先念、陈云4位常委写了封信,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表达了4层意思。

其中,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要通过价值规律来实现,要运用价值规律为计划服务。”“‘计划第一,价值规律第二’这一表述并不确切,今后不宜继续沿用。”

邓小平、陈云同志在他的信上画了圈表示同意。9月11日,中央召集了约1500人,讨论了征求意见稿,人员包括在京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中顾委委员、中纪委委员、中央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各省市区、各大军区同志,以及26个大企业的负责人。

通过讨论加强了对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城市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决定在十二届三中全会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写进《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去。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