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个体经济念“紧箍咒”:“七上八下”的雇工之争
80年代街边个体户经营场景
尽管对个体经济有这样那样的限制,但“有苗不愁长”,个体经济的生命力却出乎意料地旺盛。1979年底,全国批准开业的个体工商户约10万户。到两年后的1981年,统计数据变为101万,翻了10倍。而且,随着个体经济业务的扩大,“最多不能超过五个学徒”的规矩立即被打破,“雇工”这个在中国绝迹的、在以往被视为带有剥削色彩的词汇出现了。一些人觉得应该念念“紧箍咒”了。因而出现了现今看来比较可笑的“七上八下”的雇工之争。
1979年,广东高要县农民陈志雄承包了8亩鱼塘,辛苦一年,稍有斩获,自然喜上眉梢。1980年,他扩大再生产,跨越两个大队,承包141亩鱼塘。承包范围扩大,夫妻俩干不过来,就只好雇人,雇请固定工一人,临时工400个工日。1981年继续扩大经营,承包面积达497亩,雇请固定工5人,临时工1000个工日。
在当年,像陈志雄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广州第一批个体户之一的高德良,1980年4月下海创办“周生记太爷鸡”,做了不到半年就雇了6个帮工。而安徽著名的“傻子瓜子”,自挂牌以后生意就很兴旺,经营者年广久也雇请了一些无业青年当帮手,到1979年底,雇工达12个。
陈志雄、高德良、年广久等人的举动,触动了当年意识形态最敏感的神经: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应该有以往被视为带有剥削意味的“雇工”的存在?
1980年中央75号文件明确规定:“不准雇工”。陈志雄、高德良、年广久等人也遭到了空前的指责,“剥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乱飞。指责他们的人,除了以往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之外,其主要根据即是来源于这一文件精神。
于是,陈志雄的事情,一下子闹到了《人民日报》。1981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一场承包鱼塘的争论》一文,介绍陈志雄承包集体鱼塘的情况后说,此事有分歧,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争论的焦点是:“雇工算不算剥削”?“能不能跨队承包”?为此,《人民日报》开辟了“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的专栏,展开讨论。讨论历时三个月,至8月30日结束。作为我们最高级别的党报,集中用二三十篇文章来评议一个农民的行为,可以见出对此的重视,见出在特定历史环境里我们对“雇工”的成见,见出当时人们视个体经济为洪水猛兽的恐惧。讨论中,大多数人认为,陈可以跨队承包,也可以雇工,雇工也不算剥削,因为他的“收入比其他人高,主要是多劳多得,是无可非议的”。
相关新闻
- · 查全性向邓小平谏言“恢复高考”始末
- · 改革开放30年:1984年商品经济暗潮汹涌 中国承包第一人问世
- · 改革开放30年:“放权让利”指导国企改革“老大难”
- · 改革开放30年:胡耀邦为个体户正名 自食其力很光彩
编辑:
李冠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