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申奥何振梁:再不成功活着干什么?
马鼎盛: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国际奥会委员,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是何振梁的使命,1990年第11届亚运会闭幕式上,观众席上有人扯起了横幅,“亚运成功众盼奥运",身在其位,圆梦奥运,何振梁责无旁贷,哪怕是退休的年龄,他也将争办奥运,当成人生最后一件大事。首先申办的几年中,何振梁为做委员们的工作,马不停蹄地出席各种国际会议和活动,申办期间,他的飞行里程至少是64万公里,体育外交三年内,他等于绕了地球16圈。
何振梁:第一次申办的时候,我心脏还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我夫人她特别担心,怕经受不住我的大喜大悲,所以早晨起床以后,她在我心脏这里贴一个东西,加强的,一个吃了药,另外第三道措施,她就怕临时我发生什么问题,怕我自己来不及吃药,交给了我们很好的朋友,是日本的委员,我夫人就委托他,说拜托了,假如振梁有些什么,请您赶快用这个药给他喷一喷。我从来没有讲我们申办失败,我只能说没有成功,因为你想想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得到那么多人的支持,你们能说它失败吗?
解说:1993年,中国失利的时刻,所有人都掩饰不住悲伤,而在主席台上,何振梁却依然维持着微笑,与澳大利亚的第二副主席握手祝贺,没有人知道那一刻,他的内心经受了多大的煎熬。
马鼎盛:1993年10月1日,邓小平对刚从蒙特卡洛回国的体委主任伍绍祖说,申办不成没有关系,总结经验,什么许诺都靠不住,不要轻易相信许诺,拿到东西才算数,没有拿到的就不要信,这个道理管好多年。
经历第一次申奥失败,1998年11月,北京决定再冲击2008奥运会,消息在机关内部早已传达到司,局级干部,而身为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何振梁,却是在几天后才听说,体育总局的一位领导在与北京市领导开会时,说上次申办奥运北京比悉尼少两票,这两票都是当时北京市领导丢掉的,并力主这次申办,以国家体育总局为主,提出“新理念新方法新面孔”三新方针,这句新面孔,把何振梁这样的老臣打入冷宫,虽说何振梁与国际奥委会,打了几十年交道,比谁都更熟悉国际奥会的人和事,他人缘好,威信又高,委员们常说他是国际奥会中的无敌将军,这些都是申办城市求之不得的最优资源,然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没有人让何振梁参与,申办2008年奥运的可行性研究,没有人告诉他中央的决定,当然更没有人来问他“尚能饭否”。
解说:北京申奥委迟迟建立不起来,工作进展也相当缓慢。为了心中的奥运梦想,2001年何振梁再次主动请缨,义无反顾的重返申奥现场。
此时,国际上却热闹非凡,美国盐湖城申办2002年冬季奥运会违规,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国际奥会施加强大的政治压力,逼迫国际奥委会改组,此间何振梁在多种场合慷慨陈言,力挺国际奥委会领导,委员们认为,何振梁代表了大家的心声,也使得他的威望进一步提升。
在申奥期间,国际奥委会规定不能邀请国际奥会委员到申办城市访问,为让更多委员投北京一票,何振梁穿梭于各国委员之间,在表决前的半年时间内,何振梁走访了20多个国家与地区,送交国际奥委会的重要文件,《申办报告》。
再次申奥,何振梁对自己说,“申奥再不成功,你何振梁活着干什么?”
何振梁:第二次,因为比较踏实,你看我们上飞机的时候,已经比较踏实,到了莫斯科以后,所有得到的可靠消息,因为第一次申办,只有我一个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第二次申办的时候,中国国际奥会委员已经有两三个,再加上邓亚萍,运动员委员会的委员,这四个人在第一线,各方面的消息汇集起来,都觉得这一次会成功,就是说胜利在望。那天第一次申办的时候,表决那一天是下大雨,摩纳哥蒙特卡洛是很少下大雨的,而在莫斯科那一天,艳阳高照。
解说:2001年7月13日星期五,这个西方人看来非常不吉利的日子,对东方人来说却成为了一个幸运日。
何振梁:三个监票人,一位塞内加尔的,一位德国的,还有一位菲律宾的,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封上信封了,就说明投票已经结束了,不需要下一轮了,就是说结果已经出来了,三个人都起来,站起来离开了监票人的席位,经过我的后面,那是萨马兰奇主持会议,过来的时候,都很轻微地经过,我看了看,我这么看了看,给我眨了一下眼睛,我理解了。
并且那天开会的,会议正式开始之前,萨马兰奇要他的秘书来问我,北京两个字,怎么发音更准确,J在西班牙里发音是H的声音,Beihing,他为了避免念不清楚,他问我到底该怎么发音,他就是已经做了这个准备了。尽管事后别人问他,他说没这个事,其实我心里明白,是真有这个事,然后萨马兰奇拿着封着的信封过来,跟总监票人,就是塞内加尔的那位黑人朋友,过来的时候,萨马兰奇经过我的时候,非常轻微地点了一下头。
解说:2001年7月13日,北京最终获得了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权,8年前蒙特卡洛的泪水,终于在这一刻化成了欢笑。
何振梁:在我来这里的飞机上,在我来莫斯科之前,我想像投票的情景,我对自己说,第一轮就胜出也许没有可能,但是在第二轮投票后我们可能会赢,那正是我希望的,它真的实现了。
解说: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胜的声音还萦绕在我们耳边的时候,当奥运会完满的落下帷幕,更多人已经在关注,奥运会给中国,给北京带来了什么。
何振梁:奥运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因国家而异,北京我想也会在经济上有很大的推动,基本设施的建设,各方面对外经济的关系,文化的关系都会大大加强,这个是物质上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我更看重的是,尽管北京会因此而提前发展十年到二十年,但是我更看重的是奥运会,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心理,跟民族的精神所带来的作用。
世界上可以更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人民,中国到底现在他的愿望是什么,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过去的东道国是位列第几,多少枚金牌,但是人们永远会记得,这个东道国组织工作很好,他们的人民十分地热情好客,他们的观众十分地有体育精神,他们的志愿者十分的有奉献精神,这个是肯定长期留给人民的想法,这个回忆里面。
马鼎盛:要问北京奥运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何振梁说,怕要六到八年以后,才能品出些滋味,现在人们看到的是物质上,像交通、体育设施和环境的改善等等,但它带给中国人在思想,精神方面的变化,对民族的意识,信心方面的影响,恐怕还是要经过冷静的反思才能充分展现。
奥林匹克不仅是一种竞技,也是一种文化,比赛有结束的一刻,真正长存的,恰是精神层面的升华。2001年7月,何振梁代表北京作第二次申奥陈述时,已经是72岁的老人,在申奥委中,大家亲切地称他是,最年长的志愿者。2008年8月6日,近80岁的他作为第427位火炬手在北京传递火炬,从1955年被贺龙元帅亲自点将投身体育开始,为这短短的几十米火炬传递路程,何振梁奋斗了53年,在奥运百年薪火相传的历史上,他只是一闪的火花,能照亮鸟巢升旗的瞬间,何振梁心足了。
往期推荐>>>>
凤凰卫视资讯台
首播:2008-09-06(周六)18:30
重播:2008-09-07(周日)04:30 2008-09-08(周一)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