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在危机中重构
2007年11月20日 06:48商务周刊 】 【打印

汪恕诚的激烈用词,或许可以解释为近两年常有高官于退休之际突然直抒胸臆的现象,因为10天后新华社即发布消息称汪恕诚不再担任水利部部长,由曾于2001—2005年担任水利部副部长的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陈雷接任。但《商务周刊》也注意到,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是《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主要参与方,而作为“长江论坛”的主要发起者,长江委的主要官员和专家们在“长江论坛”上与来自沿江各省市的“地方诸侯”们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这样的国际组织坐在一起,公开讨论长江流域管理体制这样敏感的问题,并明确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希望尽快结束长江“九龙治水”的局面,建立起一个直属于国务院的长江流域综合管理机构。

杨桂山掐着手指头向《商务周刊》记者细数,目前能够对长江实施管理的部门包括水利部、环保总局、建设部、农业部、发改委、交通部以及卫生部等十几个部委,还包括沿江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长江水利委员会只是水利部下属的副部级机构,根本无法在保护长江方面有效协调其他部委和地方权力。

一直以来,中国现行的流域管理体制并不完善。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政水资源局局长刘振胜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指出,一方面,没有形成权威的流域协商决策和协调议事的机制,现有流域机构委员会对流域全局性宏观决策、流域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对流域内不同地区、不同水用户及水资源的各种需求的协调,也缺乏科学有序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流域机构是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在国家行政序列上不是一个行政机构,而是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不享有完全的管理和处理流域有关水资源事务的自主权,控制流域水资源分配的实际权力、监控权、执行权都十分有限。

“机构和体制上的障碍,使得流域机构难以按流域规划对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在流域管理统筹协调方面权威性不够,有关法律法规赋予流域机构的职权也难以落实。”刘振胜说。

由此,刘振胜建议:“我们应该把组建综合性的流域水资源委员会,创新管理模式,提上水资源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几年前,刘就撰文提出组建更高级别的长江流域管理机构,在此次“长江论坛”上,他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长江流域综合管理委员会”并不是新名词。刘振胜告诉记者,早在2001年11月,水利部提交给国务院审议的《水法(送审稿)》中就提出了这一概念。2003年3月,有关部门建言将长江水利委员会改为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或长江管理委员会。

中国工程院在最近的一份调研报告也提出,对于长江的管理,应有一个更高级别的委员会,由国务院总理或主管副总理担任主任,办公室设在长江水利委员会,而这个委员会的组成也不应是水利部一家,而至少应包括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同时还应有地方政府和相关利益方。

“现行长江水管理机制和体制不能适应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这正是长江保护和发展面临的一大症结。”同为《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主编之一的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主任李利锋认为,要从根本上遏制长江水资源恶化的势头,就必须尽快打破目前多头管理的“九龙治水”局面,建立起一个直属于国务院的长江流域综合管理机构。

根据中科院副院长孙鸿烈在论坛上透露的数字,目前长江干流和支流上共建有4万多座水库,在建的还有2400多座。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淡水项目负责人杰米·皮托克表示,在全球几大流域之中,这是他所知道的水库数量最多的。另外,长江上在建的大坝还有100多座,居世界第二位。

对此,李利锋认为,长江之所以出现这么多水库和大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多头管理。《长江保护和发展报告》也认为,由于缺乏全局和长远的统筹考虑,上游水电建设“跑马圈地”,开发过度、无序开发和不合理开发问题严重。

这次论坛上,长江水利委员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总工程师马建华、长江委水政水资源局局长刘振胜以及该委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长江论坛秘书长翁立达一同出现在论坛上。

作为《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主编之一,翁立达认为,在一个流域内,要有一个流域的综合管理体制和机制。“我们不仅要管长江,还要管长江边的土,还要管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他说,“要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跨部门、跨地区的管理,而不是一家说了算。”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主笔:王强 记者:袁瑛 谢鹏   编辑: 李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