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网卫视 > 活动专题

文化人物提名|张永和:开创了中国建筑设计界诸多第一


来源:凤凰卫视

00
Yung Ho Chang 张永和
Yung Ho Chang 张永和[详细]

2011年,建筑设计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委团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面孔。他就是著名建筑师张永和。他还为中国建筑设计界开创了很多个第一:2005年,他担任美国麻省

2011年,建筑设计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委团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面孔。他就是著名建筑师张永和。他还为中国建筑设计界开创了很多个第一:

2005年,他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成为国际建筑研究学府出任要职的第一位中国人;2000年,他的建筑装置设计作品“竹化城市:屏风门”,参加了第七届威尼斯建筑设计双年展,中国人第一次走进了这一世界顶级建筑文化交流平台;他还是第一个高调“跨界”的建筑师,在产品、服装、家居、舞美等设计领域均有建树。

2018年,因其在中国建筑行业的卓越贡献,获得“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人物建筑篇”提名。

张永和1956年生于北京,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先后在美国波尔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1985年开始相继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密执安大学、伯克利加大和莱斯大学教书。

其间曾在一系列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如1986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1988年荣获美国密执安大学W.桑得斯建筑设计教学研究奖金。1991年参加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会主办的旧金山/洛杉矶3×3+9设计竞赛,获优胜奖。同年,以“垂直玻璃宅”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2年,获得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在纽约举办作品展并发表演讲,同年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史戴得曼建筑旅行研究金大奖。

1993年,张永和与夫人鲁力佳共同成立了“非常建筑工作室”,开始了他们在国内的实践,那时在中国“建筑设计工作室”还是件新鲜事,因为当时国内只有脱胎于苏联模式的建筑设计院,个人事务所的类型可谓相当前卫。初创的工作室员工人数寥寥,所做的项目也与大设计院承担的“大干快上”的大型项目大相径庭,几乎都是些“纸上谈兵”的小项目。然而,仍然有不少“纸上谈兵”的小项目真的盖了出来。在“非常建筑工作室”创立的前十年,广东清溪山地住宅、席殊书屋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楼工程、北京怀柔山语间住宅、“长城脚下的公社”二分宅等作品相继问世。

中国最早的实验建筑之一

1996年的北京席殊书屋,蜗藏在中国建筑设计院办公楼东侧过街楼下的过道。这个地方见证了自行车的穿行和停放,后又用作书库。张永和在设计中,通过“自行车轮上的书架”暗示了基地功能变换的历史,又将过去的“交通”与将来的“书店”加以重叠;集装置艺术与观念艺术于“一身”的“书车”,也是与原建筑墙体厚度相同的“书墙”,书店工作人员可以随意转动它们来实现空间的灵活变化自由使用。

这个利用废弃空间建造的很不起眼的小建筑,却成为中国最早的实验建筑之一。20年后,著名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榕教授撰文称:

“作为张永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建成作品,席殊书屋堪称是一部集中展现其世界观和建筑思想的空间教科书。……提升了中国当代建筑的认知分辨率和思想复杂度:从席殊书屋中,有人学到了将建筑视为城市的分维拟态,有人学到了旋转书车的空间可能性唤醒,有人看见了还原为极简抽象体量的建筑“本体”,有人看见了被玻璃楼板和朴拙节点直推到眼前的建筑“表皮”,还有人在此悟到了传播的价值、禁欲的趣味、秩序的控制、句法的呈递……如是种种。”

“席殊书屋这一不足200㎡’违章建筑’的设计建成,对中国当代建筑产生了’核爆级’的观念冲击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启蒙价值。……在任何一个学科生态中,从思想基因层面影响甚至改变整个生态系统演化进程的历史机遇都颇为罕见。而1996年张永和设计的席殊书屋,就历史性地承担了为中国当代建筑提供“重启型”思想基因的生态革新使命。”

资深的“建筑教育者”

张永和建筑实践作品中的丰富思辨,使他成为90年代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前卫的实验建筑师”、“建筑思想启蒙者”,他也同时是一位资深的“建筑教育者”。回国后,他发起创立了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负责人、教授;2002年他出任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2011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进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任教授。

张永和深入了解中西方的建筑教育的观念方式,对中国建筑教育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建筑学教育有必要调整或建立几个观念:首先,建筑学的基础应回归到基本设计活动和设计思维,即确定材料、结构、建造及空间界面的形式关系;其次,建筑设计的基本工作方法,应该是研究,而不是美术式的创作,研究的主要工具——调查、分析和实验,应被纳入到建筑教育中来。再次,教育应赋予建筑设计以批判性,作为重要的思维方法,来促成积极的建筑实践。最终,研究性与批判性将弥合建筑教育与建筑实践之间的差别,重新定义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2005年,张永和出版了《作文本》一书,收录了20多年的随笔、书信,笔记。他试图在文学与建筑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希望此书“脱离了建筑的线索也能提供阅读愉悦”;但书中文字却都是张永和作为一个建筑师对于建筑的相关思考,例如空间、材料、环境、建筑理念、都市化问题等等。当这本书2006年在台湾以《建筑名词:张永和的作文本》出版时,台湾著名建筑评论家阮庆岳先生评价道:

“作为华人建筑世界里,最是观瞻动见的张永和,藉著这本跨越二十馀年的文字书写纪录,让我们有机会找到梳理他允文允武生涯过程时,一个重要眺看的平台位置点。……张永和此刻的位置点,有其隐性却强大的重要性,他在本书中的陈述与宣示,都可能对未来中国的城市与建筑,乃至於社会文化发展,开启出他全面的影响。而张永和以宽广的文化与社会性角度来思考建筑,也同时让我们可以再次透过微观的建筑,观看到更大层次的宏观现代性问题。”

近些年来,张永和领导的非常建筑工作室,又有不少新的建筑作品落成,上海垂直玻璃住宅非常具有代表性。垂直玻璃宅于1991年设计,张永和以此作品参加日本建筑师杂志举办的新建筑住宅设计大赛,并获得了荣誉提名奖;时过22年,2013年,上海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决定将它建成永久展馆之一。

它是一个城市住房原型,对现代主义水平方向透明进行了批判。张永和将那些面向景观开敞毫无私密性的经典玻璃屋旋转了90度,水平方向封闭围合,而在垂直方向开敞透明。封闭的墙体、透明的楼板和屋顶使房屋面向天空与大地,为居者创造了一个冥想之所。垂直方向透明,又在视觉上联系了所有的公用设施、管道、不同楼层的家具以及楼梯,使其成为一个家庭系统,是对“建筑是生活机器”这一现代理论的另一种解读。

“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

除了建筑,张永和在服装、舞美、产品设计领域也做出了深入而有趣的探索;2015年,张永和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的一个展厅变身创意大胆的剧场。密密麻麻的支架、饶富空间趣味的布景、充满现代概念的服装、以及四面落座的观众都颠覆了传统话剧的常规。穿梭于高密度的金属“竹林”,演员们在艺术馆内奔走呼号,实验话剧《竹林七贤》在这里上演,探讨着极端情况下传统中国士人的多种态度,透露着对中国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思考……

除了空间营造,戏服也由张永和与其“非常建筑”事务所设计。服装没有刻意模仿魏晋,而是选用“太空棉”这种现代材料,以黑、白、红三色做成抽象雕塑般的宽大服饰,在太空棉长筒上,随便剪七刀,演员可随意从不同的开缝伸出四肢,形成别具一格的立体效果。

此时的张永和,又幻化为一位艺术家。“我跟着老师学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学杜尚。是他让我认识到,艺术最有意思的是智慧,而不是美。” 张永和如是说。杜尚的一句名言用来形容张永和也十分恰当:“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 

为弘扬中华文化,表彰华人文化精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自2009年开始,依年度评颁“中华文化人物”。评颁对象为在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文化活动和促进文化产业方面成就突出之海内外人士。到今年已累计表彰海内外杰出文化人物百余人,成为全球华人文化圈的年度盛典和精神标杆。

今年特别推出“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人物建筑篇”, 以表彰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建筑文化领域贡献突出的建筑师。2019年1月8日,一起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建筑大师!

[责任编辑:孙雨萱 PV033]

责任编辑:孙雨萱 PV033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undefined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