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水共存”的未来城市
2009年02月01日 10:52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周瑛琦] [建筑] [筑梦天下] [荷兰]

周瑛琦:大家好!欢迎收看《筑梦天下》,我是周瑛琦。我们先来听一个传说,话说仁慈的上帝非常重视荷兰人,他恩赐给他的荷兰子民每人一件珍贵礼物,这件礼物是什么呢?就是他们可以不断地长高,一直这样长长长,最后长成世界巨人,长成世界巨人有什么用呢?答案是:可以保证不被淹到,逃过海水带来的灭顶之灾!

的确,荷兰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国家,它的海拔全世界最低,低到什么程度呢?它四分之一的国土都在海平面以下,但同时它国民的身高却是全世界最高的,高到什么程度呢?亚洲人到它的国家够不着汽车扶手,坐在马桶上两只脚挨不着地,他原住民的身高平均有1米8左右,而且据说在未来,荷兰男性的身高可以长到2米左右,这是为什么呢?科学研究,这跟荷兰民族所拥有的充足营养、富足生活有直接关联。那么我们今天的节目,就来说说这个跟水灾水患斗争了700年之久的坚强民族,一个自然条件很差,经济上却很富足的西方强国,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是如何规划城市的?当洪水来临的事实无法改变时,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的?也希望这期节目能给经常遭受水灾威胁的中国人,带来一些启示。

解说:荷兰位于欧洲西部,东、南两面与德国、比利时接壤,西、北面则被北海所包围,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分布其间,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国土面积低于或持平于海平面,所以,地球持续变暖,潮涨潮落、飓风等等极端气候带来的变化,都随时会给这个“低地之国”的低地地区,带来淹没的危险。

阿德里安:他们提出了在浮桥上建浮动城市的概念,其方位每隔六小时都变一次,这样当洪水袭来时,它就像海藻一样,整个城市和乡村都会浮动到另一处,居民会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左邻右舍都是新的。

解说:阿德里安并不是在大白天里说梦话,事实上,在“气候恐慌症”席卷全球的今天,与海水、洪水斗争了7个世纪之久,并且已经成为围海造田典范国家的荷兰,现在已经放下了与水灾之间的恩恩怨怨,他们化敌为友,将“与水共存”制定为全民遵守的国家政策。在这种大前提下,他们将权利下放给荷兰的城市规划建筑师们,由他们来实现未来城市的宏伟蓝图。

丽亚·阿尔宁(城市规划师):我们不认为海水是个问题或者是危险因素,我们要利用海水来让我们的城市更美丽,因为海水也是人们可以欣赏的东西,就像这里一样,这是海水的一个特性。

解说:丽亚的背后,就是荷兰经济重镇--鹿特丹的城市中心。鹿特丹是全世界最大的港口,航运连接欧、美、亚、非、澳五大洲,有“欧洲门户”之称。像世界上其它一些富饶的三角洲地区一样,鹿特丹是一座生机勃勃的新兴现代化大城市,经济与文化都相当繁荣,它的建筑物基本都是二战以后新建的,常住居民有57万人。

追溯鹿特丹的历史,它的先民从公元16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挖掘沼泽地建立港口了,这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鹿特丹地处莱茵河与马斯河的汇合处,是荷兰很典型的一块低地之中的洼地,整座城市低于海平面约1米左右,市区有一半以上的面积都是水域,并且还开辟有水道与25公里外的北海相连接,所以无论是河水还是海水上涨,都对鹿特丹的影响非常大。

丽亚·阿尔宁(城市规划师):我们唯一想要的是控制海水并让它看得见,现在我们通常是想控制它同时又掩盖它,但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看得见,让你也经历海水上涨,并也许偶尔会漫过街头的情景。

解说:丽亚说,面对温室效应助推全球海平面不断上升的事实,作为建筑师实在无力扭转乾坤,但是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到危难降临时的鹿特丹人,她把这个设想称作“诺亚方舟”。

带着几分好奇心,我们在一次荷兰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联合举办的展览上,见到了丽亚所说的“诺亚方舟”--2035年未来鹿特丹的城市模样。

它的基本构想是:当水位上涨时不妨大方地放它进入鹿特丹,因为在若干年以后,为城市安全所开辟的新运河将像地铁网线一样连接鹿特丹的各个居民住宅区,而所有的建筑物都将是浮动式的,根本无需防水、排水。

丽亚·阿尔宁(城市规划师):我们要以新的创意,把这海港改变成可以在水上生活的港口,这就是关于新房屋的创意。这些未来房屋都将浮动在水面上,你可以让整个综合楼都浮动起来,或让一个房子浮动起来,或者把房子建在柱子上。

解说:楼房都像靠岸的的船只一样停泊在水面上,人人都变成了“终身海员”?这些真的能够实现吗?我们再来听听更为大胆的设想吧,荷兰的建筑师们还为鹿特丹设计了一座大型浮动体育场,如果付诸实施,届时将会有精彩的体育赛事在它上面举办。而雷姆建筑公司的计划则更为惊人,他们设想把欧洲主要航空港之一的阿姆斯特丹Schiphol机场也搬到海上去,到时候飞机起降、乘客进港,就像登陆航空母舰一样直接。为了生存而大兴土木,将大海变成建筑工地,所有这些计划,荷兰建筑师们都希望能够在21世纪里完成。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