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蜕变:胡同四合院 曾经美得一塌糊涂
2008年12月22日 13:38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筑梦天下] [周瑛琦] [四合院] [胡同] [北京]

八百年功名尘与土,五十里城墙云和月。它是史上规划最为完备的古城之一,它目睹过八个世纪的皇朝更替,它曾抵御蒙古瓦剌部族的烽火,也曾无语于义和团拳民与八国联军的脚步。它的兴与废,让一位建筑大师夜半泣血,遗憾终身;它所引发的现代城建与古迹存留的矛盾,今日仍难以说清道明。它古老的城墙扎根于封建皇朝,止步于新城改造,最终与数百年来道不尽的王霸雄图、血海深恨一道,尽归尘土,消于无形。孰功孰过?谁是谁非?《筑梦天下》走近昔日的皇城根儿,与您探寻北京古城的前世今生。

周瑛琦:大家好,欢迎收看《筑梦天下》。上一周我们通过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故事,回顾了北京城市规划格局的变迁。这一周,我们将深入到北京老城,去看一看老北京胡同的命运。说到胡同,我有些朋友以前就住在北京老城的胡同里,经常跟我讲一些胡同的有趣故事,我来给你转述一个。有个哥们住在“帘子库胡同”,他说:我们这胡同可是大有来头,跟慈禧太后有关系。老佛爷垂帘听政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可是她用过的那帘子,你知道都去哪了吗?宫里用的帘子都是南方上好的竹子编的,它们以旧换新的时候,可不能随便卖给老百姓使用。那怎么办呢?只能找个地方储存,“帘子库”就这样诞生了,而它所在的胡同,就是我们的“帘子库胡同”啦。哦,原来是这样,我觉得挺有意思,就问他,那今天这胡同怎么样了呢?他说:拆了。

解说:作为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到了北京,人们都要到故宫、天坛去看一看,但在许多北京人的心目中,原本半城宫墙半城树的北京城,它的文化根基,却是留在了北京老城的胡同和四合院里。

中国考古协会理事长徐萍芳:统治阶级规划他自己的居住地,他的衙门,皇帝所住的地方,宫殿,他也还规划老百姓住的地方。从元大都开始,他老百姓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现在住的胡同。从朝阳门到东直门之间,这两个城门之间,22条胡同。从胡同到胡同中间,现在量一下,79米,都是这么一个等距离。同样西城也是这样,在城市设计里边,这是非常成功的。它都是向南,向阳,交通很便利。而且脱离大街以后,进到这里边居住,这居住区里边非常安静。

解说:经过几番改朝换代和城市改建,许多老北京人仍旧固执的认为这些藏身在大街小巷后的胡同和四合院,才是北京历史文化真正的传承者。

有人说宫殿和城墙是北京的骨架,藏在胡同里的四合院,就是北京的血肉。

徐萍芳:它封闭的这种格局,那是从周代以来就是这样的,两千多年了。

中国文物协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多少条胡同外头就是街,你出去你可以买东西,你回过头来你可以过安静的生活,这不是很方便吗。这种民居形式在国外,被认为很了不起,最主要是胡同因为内向,它封闭式,这种人居环境,那是想了多少年没想到会有这种。

解说:经过明清两朝的建设,北京老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城市布局和规模,平民所居住的胡同院落,与老城中心的紫禁城形成了一种自有的和谐。

作家王军:北京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城市,它有一种城市的密度,有一种都市的氛围,但它又不拥挤,每个院都有空。那个空就是它的肺泡,长棵树出来。所以你在景山上一看,美得一塌糊涂。这里一看就是一片树海,那里边是一百多万人口的城市,而且它在绿涛之上,就是一些重要的大型的宫殿,金碧辉煌的故宫,这样一种天际线是不得了的。

解说:然而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大潮中,这美丽的天际线也经历着蜕变。

大金丝胡同甲33号居民左俊:《北京胡同名胜辞典》,就是书里边以前有的院儿,有的已经被拆掉了。但是呢,有一部分也保存了下来,我们家的院儿,现在还算比较幸运。

解说:过去几年,北京的胡同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1949年,北京老城区共有胡同三千多个,到了2003年,只剩下400多个。而保存着历史原貌的建筑,加在一起也不到1949年的四分之一。

作家王军:现在四合院被拆的差不多,现在又开始拆老楼房了,五六十年代的房子、四五层和五六层的房子都在拆。

解说:建国以后,整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的城市建设以惊人的速度展开。1953年,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这份文件为改造北京老城定下了基调。它指出北京不仅要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还要成为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

作家王军: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说过两句话,一个是我需要看到烟囱,一个是看游行队伍当中工人阶级很少,给刘仁(北京市第二书记)说是不是首都得搬家。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