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蜕变:胡同四合院 曾经美得一塌糊涂
2008年12月22日 13:38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筑梦天下] [周瑛琦] [四合院] [胡同] [北京]

解说:按照1953年的草案,设在北京老城里的中央行政区,要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中心,于是天安门广场与“十大建筑”的修建,成为新北京建设的首要工程。但在当初,扩建天安门广场的计划,受到了质疑。

作家王军:比如说梁思成先生就是一个,他说的一些话就是代表性的意见,他说认为这个广场太大了,它失去了人的尺度,他说就跟人掉到沙漠里一样。

北京建筑设计院马国馨:我估计和当时领导人的心态很有关系,因为当时帝国主义在封锁,我们各个方面都很困难,那时候很需要通过这样的东西来振奋大家的精神,来提高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我想实际上这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建筑本身的问题了。

解说: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为纪念建国十周年兴建的“十大建筑”,被誉为中国“建筑史上的里程碑”,破旧立新,也成为那个时代的鲜明写照,一座座古建筑轰然倒下,一幢幢新建筑拔地而起。这时候,北京老城区的胡同并没有被伤筋动骨,但也在一旁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轻轻的战栗。

周瑛琦:建国后如火如荼的建设浪潮,前后大约持续了二十年,我们前面提到的五十年代“十大建筑”,就是这一期间最为振奋国人的代表性建筑。这批由苏联顾问指导下修建的苏式建筑,在古老的北京老城中心竖立起来,而新建筑与古建筑、土建筑与洋建筑错落交替的场面,也于这一时期开始在北京城里蔓延。我曾经委托我朋友去问问他们的父母,这个时期的北京胡同怎么样了。他们说,还好,并没有被伤筋动骨的大规模拆除改造。但是他的父亲,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却黯然的告诉我们另一件事:北京的老城墙是在那个时候被拆掉了。

解说:1965年,北京市动工修建地铁,为避免大量拆房占地,地铁路线最终确定为沿城墙修建,耸立八百年的北京城墙,最终被彻底拆除。

作家王军:拆城墙这个事情,北京市政府也是做过多种方案的讨论。比如说是留下四个角,还是只留下城门楼,还是全都拆掉。甚至还让手下人去研究,说是这个对防洪有没有帮助啊。所以当时的北京市委,我的感受,他们还是希望能够得到保留的。但是后来赶上修地铁,从地铁那一下挖下去,就整个都没有了。

解说:北京的城市建设,在文革期间进入了无序状态,城市规划管理局被撤销,老城区内出现了一百多处扰民的工厂。但是,有着千年底蕴的古城北京,在外观上还保留着她的风采。

作家王军:贝聿铭先生在70年代末的时候,来到北京的时候就说,我那会儿在北京的景山上一看,北京城还好好的呢,他说北京城还好好的呢。一想,是,就是城墙没了吧。就是扒掉了一层皮,对吧,它的这个整个城市的肌理,成片的街区都还在。

解说:尽管在外观的整体规模上并没有受到冲击,然而在打倒一切的文革期间,胡同的浩劫已经在它们的内部无声降临。1966年文革刚开始的二十多天,就有十多万户四合院的房主被抄家,大批文物被毁,打砸抢抄抓在北京横行,全城内外一片混乱。

贾家胡同40号院居民:李桂莲:红卫兵、革命群众就破四旧嘛,就冲进各个院子里,把他们认为是封资修的东西,就全都破坏,把房子给腾出来,把房主的房子统统没收。这都是当时的。你看,最后通牒,就在大门外边贴着,还有报纸上贴着的这些东西,限你三天之内,或是多长时间,你必须把所有的房契都交上去。

横街28号居民邵香珠:我爸我妈就被轰回老家去了,当时轰走的是什么那,就是房屋主。

八宝坑63号院居民白希光:真的是,为这么一个家,为这么一个不会妨碍任何人的这么几间房子,让你承担了太多太多痛苦了。太难了,觉得特别难。

徐萍芳:收归公有以后,这房子都归房管局了,挤了,私搭乱盖了,搭小棚,搭厨房,把这个整个的院子里树木什么的,统统都挖了。现在就是弄成这样,原来北京不是这样的。

解说:就这样,四合院变成了大杂院,美丽的北京老城区,也变成了新的贫民窟。这些私建乱建的简易住宅,墙体和屋顶都很薄,而且没有厨房和厕所。还有四百多处房屋,压在北京煤气、自来水输送干线上,导致水污染、火灾不断。

横街28号居民邵香珠:现在这个院里边住了17户人,大概有50多口人吧,我就是在这个楼上面。为什么这房子现在都成这样了,就是因为住的人一拨换一拨,而且他认为(产权)是房管所的,毁就毁吧,反正能给修,对不对。所以这房子破坏程度特别大,假如把这些接的房子都拆了的话,这是挺大挺大的一段,特别好。现在这些便利小道,过都过不来。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