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用精明的生意人头脑呵护着自己的艺术理念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王家卫电影的崛起,显得有些异类,晃动的镜头,半遮掩式的构图,不见了宏大的叙事,只留下一串串看似琐碎,却意味深长的细节,这些极度个人化的表达,被人们理解为对生活高度抽象后的真实,引发广泛共鸣。1990年,第二次当导演的王家卫,就一举拿下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导演。然而《阿飞正传》的票房,却是惨败,上映12天就被迫下滑,3900万投资,只收回975万票房,传说投资人邓光荣,当时急火攻心住进了医院,而凭此片跻身一线导演的王家卫,则于1992年自立门户,创立泽东公司。
王家卫:大家都说,这个导演拍电影,好像是不管老板死活,我们就自己成立了一个电影公司,因为那个老板是我,所以我肯定是管我自己死活的,是不是?
解说:泽东公司开拍的,第一部电影是《东邪西毒》,这部后来被内地影迷,奉为经典的电影,依旧没能收回投资,但《东邪西毒》开拍几个月后,王家卫请来香港另一位导演刘镇伟,拍摄搞笑贺岁片《东成西就》,续用《东邪西毒》的原班人马,以及故事蓝本,《东成西就》只拍了十多天,却最终大卖两千二百万票房。
解说:1998年,王家卫凭借《春光乍泄》,夺得嘎纳电影节最佳导演,欧美艺术片市场从此刮起了王家卫风潮,1999年,《花样年华》在全球,拿下九千三百万港币票房,其中78%来自海外,2005年的《2046》,一亿五千万港币的票房收益中,海外市场更高达到百分之九十二。
王家卫:你拍的时候,你应该要知道,你这个电影的市场在哪里,你的观众在哪里,拍电影不是你自己的一个人的艺术表达。
解说:艺术与商业理想和现实,王家卫,用精明的生意人头脑呵护着自己的艺术理念,2009年4月又有消息传出,王家卫已亲赴渖阳,力邀内地笑星赵本山加盟他的下一部电影,而香港,有人比王家卫走得更远,更彻底地抛离本土商业片市场,1997年,注定要写入华语电影史的《香港制造》悄悄上映,当年的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更齐齐把「最佳导演」,授予了执导该片的陈果。
陈果(香港电影导演):很多人到今天还是认为,他突然间想拍一部电影,可能是很幸运,但是他们不知道,《香港制造》的背后,我有很多不满的一种,如果讲严重是控诉,或者我讲对这个工业,或者对这个社会有一些说法。
解说:《香港制造》全部起用非职业演员,190万的票房,在普通商业片来说,也许是场灾难,但《香港制造》的成本,却只有五十万,堪称投资最低的香港电影,世纪末的香港,在陈果的手里,有着游戏般的轻飘,又仿佛要被窒息般地沉重,贯穿影片的绝望,让人依稀看到银幕后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导演。
陈果(香港电影导演):你这么多年没拍,你积累了很多你的不满,或者对工业也好,对任何事情都好,然后慢慢地又结合了当年的一些气氛,比如九七,很多人移民,很多人对前景,到底是怎么样?当年的香港人,还算是比较旁徨的。
解说:《香港制造》与陈果后来拍摄的两部电影,并称「九七三步曲」,影片中隐喻无处不在,虚实相映。
陈果(香港电影导演):香港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很多人这么辛辛苦苦,从内地移民过来这边,啊他到了今天,他又要走的时候,很多人其实不想走,但是又怕。
解说:拍过九七三步曲,陈果又将镜头转向,香港的另一个边缘群体,开始筹拍妓女三步曲,但《榴槤飘飘》和,《香港有个荷里活》上映后,他却停下了独立制片的脚步,回到了主流的商业电影道路上。
陈果(香港电影导演):我非常清楚,我们的观众的层面非常少,只是电影节的一群,现在很多电影界的,独立电影市场真的很不好,市场真的不好,所以拍完了《人民公厕》之后,我已经暂时不想拍,中国很难出现电影大师,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我们太为现实而活了。
2000年的《卧虎藏龙》后 华语电影迎来大片时代
解说:2000年,投资一亿两千万港币的,《卧虎藏龙》,集两岸三地的力量,成为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电影,此后几年,华语电影迎来大片时代,几乎动辄就是,过几亿元的大投资,大阵仗。
张艺谋:李安的《卧虎藏龙》,当时就带动一个很大的潮流,国际市场就很看好这一类电影,所以我去拍这个电影,我们老板就告诉我,哎你要不要李连杰,要不要张曼玉、梁朝伟,就这样一弄一弄就大了。
解说:然而让人困惑的是,在这些华语大片,轻松拿下上几亿元票房同时,观众的不满,指责甚至漫骂声也层出不穷。
张艺谋:我们有意识的去做商业电影才几年,我们很稚嫩,我们还在学习,那距离是很大的,那当然得骂,谁在这位置上当导演都得挨骂,我们的主流商业电影,那一定需要交很多学费,一定需要扛得住这个骂声,扛得住这个责难声,去锻炼,尤其是年青的导演。
梁文道:2007年李安导演的《色戒》,去参加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但是他的资格被取消了,为什么呢,因为原来他是想代表台湾参赛,可是问题是这部电影的整个制作班底里面,台湾人所占的位置跟比例都有问题,都不够,那么从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今天我们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原来是用这样的模式来制造的,就是一个很彻底的,一个两岸三地的合作,那么这样的一个合作,当然能够把三个地方现有的人才的效用,发挥到最大的极限,而且呢,台湾跟香港最近几年的,电影市场都不太好,大家都非常盼望能够打进大陆市场,那里太过庞大了,可是问题是,这又会不会回来,要求大家限制了一些创作上的自由,比如说有些地方要删减,有些地方要改拍呢,这就要我们好好观察下去了。
解说:2004年12月,陆川凭借《可可西里》从台湾捧回了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奖杯,成为1996年,《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第二部获此殊荣的内地电影。
台湾金马奖,是华语影坛创立最早的奖项,自1962年设立以来,就超越本土面向全球华语世界,但是冷战时代的金马奖,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前30届的金马奖,从来不见内地电影人的身影,1985年李行执导的,《汪洋中的一条船》,经由香港发行进入内地,成为1949年后,第一部在大陆公映的台湾电影,该片在大陆引起哄动,片中的男主角秦汉,还被内地观众票选为,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候选人。1990年,身为金马奖主席的李行接到邀请,前往北京参加研讨会,但时值两岸对峙刚刚解冻,出发前,李行思量再三。
李行(台湾电影导演):那个时候我还想做党官呢,我说我一来就不行,后来我父亲我大哥警告我,他说你在乎大陆的十亿人口,你还是在乎这个两千多万台湾的人口,那边肯定你,邀请你去,你不去,噢,一语惊醒梦中人。
解说:从北京回来后,李行开始争取内地电影人到台湾,几经周折,1992年,他终于在台北迎来了谢晋、黄健中和赵丽蓉一行,1996年,全部内地班底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由香港的电影公司投资,囊括了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6大奖项,此后,金马奖名单上,常会看到出演港台电影的内地影人,2004年获得最佳剧情片的,《可可西里》,虽有来自美国的投资,但也可算是金马奖历史上,血统最纯正的内地电影。反观香港影坛,虽然第一部中港合作的,《少林寺》,在1981年获得了空前成功,但香港影人却夹在大陆与台湾之间左右为难,在1949年后的四十年里,港台影坛早已水乳交融,但香港影人若进军大陆,就意味着放弃台湾。1983年,26岁的梁家辉,凭借中港合作的《垂帘听政》,成为香港金像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但却也因此被台湾封杀,在香港电影最繁荣的时候,陷入了事业低潮。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相关新闻
- · [预告] 我的导演自白-- 行进中的华语电影
- · 《印象大红袍》公演 张艺谋从阿凡达得启示
- · [预告]《抗旱救灾 我们在行动》大型公益晚会
- · [预告]世界因你而美丽-2009-2010影响世界华人盛典
编辑:
石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