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著名导演讲述华语电影的兴衰起伏
2010年04月12日 16:45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内容提示:每年初春都是世界影坛,发放成绩表的季节,各项大奖纷纷出炉,华语电影早已扬名国际电影节,许多人认为中国电影已进入盛放时期,跟随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起伏,华语电影也经历了聚散离合,在被政治隔离了半个世纪之后,如今又融会在了一起,走过百年沧桑的华语电影,如何传承相继,今天,坚守梦想的电影导演们,如何集合两岸三地的电影力量,再创高峰,而华语电影的明天又将何去何从?

凤凰卫视4月10日《皇牌大放送》节目我的导演自白-- 行进中的华语电影

以下为文字实录:

张艺谋:中国电影的未来,一定会有优秀的好电影层出不穷的出现。

解说:每年初春都是世界影坛,发放成绩表的季节,各项大奖纷纷出炉,华语电影早已扬名国际电影节,许多人认为中国电影已进入盛放时期,跟随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起伏,华语电影也经历了聚散离合,在被政治隔离了半个世纪之后,如今又融会在了一起,走过百年沧桑的华语电影,如何传承相继,今天,坚守梦想的电影导演们,如何集合两岸三地的电影力量,再创高峰,而华语电影的明天又将何去何从?

1949年后 出现了风格各异的大陆电影 台湾电影 香港电影

梁文道:其实在1949年之前呢,根本没有所谓的大陆电影、台湾电影、香港电影,这样的一个地域概念区分,那时候就只有中国电影,这回事儿,这个中国电影呢,虽然在香港有少量的制作,在东北有日本伪满州国的,满影制片厂,但是主要的核心跟基地,仍然是在上海,但是在1949年之后,整个面目就变化了,才出现了今天我们所了解的这三个地方,各有不同风格的电影,那么虽然因为政治的分割,造成这样的局面,但是在电影文化来讲,它不完全是坏事,因为因应三个不同的具体的时空,它们自己的特性,三个地方都孕育出了非常有特色的电影。那么到了今天,我们就看到了三个地方的电影,怎么样又慢慢地重新开始交流,甚至融会,这样就好像大家各自经过了一个分裂的时期,各自茁壮,然后现在又合在一起,说不定,才会有更璀璨的未来。

解说:台湾的电影导演李行,他的创作跨越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不但捧红过秦汉、林凤娇、林青霞等电影明星,培养出侯孝贤、陈坤厚等一线导演,更开创了,台湾各个时期的电影流派,2008年,适逢李行踏入影坛60周年,金马奖特意举办李行作品回顾展,在那些经典作品中,人们看到了台湾电影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

朱延平(台湾电影导演):我开始接触的时候是李行导演他们那一代的电影,我印象很深的是《秋决》,《秋决》我到现在那个对白我都记得,那还有琼瑶的,双秦双林的电影,那是陪伴我们每年过年,就一部琼瑶的电影长大的。

解说:李行原名李子达,1930年出生在,当时华语电影世界的中心,上海,中学时,李行因为跟着学长们排演话剧,迷上了舞台表演,进而对电影如痴如狂。

李行(台湾电影导演):赵丹的《十字街头》印象很深,那个歌不晓得你们会不会唱,“啷哩个啷,啷哩个啷,没有钱也得吃碗饭,也得住间房,那怕老板娘,做那怪模样”,听过没有?中国的电影早期拿上海话讲,电影不叫电影,叫影戏,看影戏,它其实都是,很多当年的,做电影的都是舞台上转过来的,像夏衍先生,洪深先生,都是很好的舞台,都是戏剧理论的专家。

解说:如果没有国共内战,李行也许会在上海开始他的电影事业,然而他的人生,连同华语电影的历史,却随着战争的推进走到了分岔口。1948年底,国民党接连失去东北,华北大片土地,李行身为国民党党员的父亲,在此时决定,全家迁往台湾。

李行:好多同学都留着我不让我走,其实后来都晓得,他们都是地下党员,他们想说服我我说我跟家人,我跟我父亲,我说我不能离开他们,结果我自己就跟着家人,来到台湾来了,那时候就19岁。

解说:就在李行去台湾的这一年,日后被尊为香港电影大师的李翰祥,也离开上海到了香港,日后开创香港新派武侠电影风潮的胡金铨,则在一年后,离开出生地北京,移居香港,同一时期,还在襁褓中的侯孝贤与杨德昌,被父母带到了台湾,而出生辽宁的许鞍华,则在几年后随父母来到了香港。1957年,年届五十的邵逸夫,从南洋来到香港,主持邵氏电影公司的制片业,至此,邵氏家族于1925年在上海创办的天一影片公司,结束了所有在内地的业务。

梁文道:我们刚刚看到三地的导演们,在香港开会,其实在我们影迷的心目中,三个地方的导演,他们的作品早就在香港开过会了,曾几何时,香港是唯一一个,能够毫无障碍,非常透明开放的,让三个地方的作品彼此交会,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个地方,不但如此,而且香港还是整个中国电影史的记忆的储藏库,比如说,1949年前很多非常伟大的作品,都在香港得到保存,而且不断的被人阐述,不断地被人放映。我前阵子跟贾樟柯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的时候,他可能还没听说过,费穆的《小城之春》,或者就算听说,也不大知道,它是什么样的作品,可是就在那个年代,我们香港的影迷,早就已经认定,这绝对是中国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了,在香港这样一个地方,当一个中国影迷,真是幸福啊。

1945年8月大批电影人南下 香港国语片开始盛行

解说:1945年8月,香港结束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本占领期,民生、经济逐渐恢复,电影业也随之复苏,此后几年,中国陷于内战,大批电影人南下香港,他们不但将三、四十年代,上海电影的,浪漫写实主义植入香港,就是电影的语言也多是采用国语。

1983年,曾以一部《火烧圆明园》震撼了全中国的香港导演李翰祥,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进入了50年代的香港电影圈。

李翰祥:我来到香港差不多35年,我的广东话始终说不好,我每次一出席什么会啊,我的几个女儿都非常替我着急,说爸爸你讲的什么话,我说我讲的广东话呀,拜托,你不要讲广东话了,你讲回你自己的话吧。

<<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