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比邻 中国阿尔巴尼亚关系60年纪事
2009年11月26日 14:46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解说: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始于1955年2月,那是中国驻阿大使徐以新赴任后的第6个月,成千上万吨的小麦、白糖、大米、奶粉和丝绸等物品,相继由中国运抵地拉那。

刘振华(中国驻阿尔巴尼亚第6任大使):什么牙膏、牙刷都是中国货,家家都有,它都不会做,连火柴都没有,火柴也是中国进口,所以老百姓特别感激我们。

范承祚:阿尔巴尼亚的一些商店里面大量的中国货,当时飞鸽牌的自行车,还有中国的缝纫机,红灯牌的收音机等等,一下子阿尔巴尼亚情况,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解说:从起初的日常生活用品,到后来的大工业援助,中国援阿持续了整整23年,而20世纪的60年代则是援助的最高潮。1961年底苏联与阿尔巴尼亚断交后,苏联和东欧各国在阿的在建所有项目,以及给予阿尔巴尼亚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全部贷款共计6.5亿卢布由中国全盘接手。

范承祚:我们援阿不仅是大大地超过苏联,超过联加东欧各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而且后来也升了好几倍,使阿尔巴尼亚工业从无到有,增加了好多新的行业。

塔希尔·埃莱兹:四十岁以上的人对这个印象还是很深,不管对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友谊,都是感情很深。当时对援助的看法也是非常好的,谁都知道,那时候中国给我们的援助是很大的,而且各方面的都有,当然这些对人民生活,生活水平改善什么的都影响也是很大的。

解说:事实上此时的中国,饥荒的阴霾犹存,全面衰退中的国民经济仍无大的起色,中国一边在援助阿尔巴尼亚,另一边却不得不向苏联,及其他一些东欧国家,请求推迟偿还1960年所欠债务,另外在国际关系上也是波折迭起,中印边境纷争升级,而中苏关系又在继续恶化,中国已然陷入“内外交困”的艰难,1961年元旦的《人民日报》社论,表现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的低调,承认“农业两年歉收”,1960年农业生产计划和依靠农业供给原料的轻工业生产计划都没有能够完成。正是在这样的内外交困中,中国的领导人开始调整对外政策,而当时的大洋彼岸,美国总统大选在即。

许戈辉:1960年8月30日和10月18日,周恩来两次会见美国记者斯诺,10月22日,毛泽东又亲自接见斯诺,而那个时候,肯尼迪正在竞选新一任美国总统,显然中国领导人,是在为与美国新领导人打交道发出试探,与此同时毛泽东为了稳定中苏关系,改善周边环境,还在积极推行一系列务实温和的政策,在当时的中国决策层看来,不调整对外政策,就不可能解决国内经济困难。然而在苏阿断交这个避不开的导火索面前,中苏关系在短暂的缓和后,不可逆转地走向分裂,北京陷入“反华高潮”的包围中,在这样的时候,万里之遥的阿尔巴尼亚,尽管不能对中国的安全,提供任何有意义的帮助,但中阿联盟在政治上的意义,已经远远大过了军事上的考量。事实上,中国对这一联盟所做的承诺,与其他典型的军事同盟相差无几,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中阿两国在政治领域的公开合作令人侧目。

解说:如果说在20世纪50年代,中阿之间的政治气候是“和风荡漾”的春季,那么到了60年代,中阿关系就进入了持续升温的夏季,在中国接手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后,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提出,阿国要“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口号,要求工业领域全面开花,大干快上,从此这个当时只有150万人口的国家,向中国提出援助的要求不断增加。

郭毓华:阿尔巴尼亚没有棉花,它是不种棉花的,但它要中国援助它建一个纺织厂,要中国掏外汇到国外去买棉花,它纺成线织成布做成成衣,做成服装反过来要卖给中国,中国不要,不要你也得要,就非要赚中国的钱,它卖不出去了,卖给中国了。

解说:工业企业的增加,用电短缺又成了阿国一大难题,1962年3月,中国开始为阿尔巴尼亚援建,一个年发电25万千瓦的水电站,比苏联援建的电站发电能力,还要高三倍以上,阿尔巴尼亚人将这座电站命名为“毛泽东水电站”,不久之后,又一座中国援建的10万千瓦的火电站,拔地而起。

范承祚:照理说阿尔巴尼亚这个能源已经够了,要求中国再帮它建一个50万千瓦的更大的水电站,阿尔巴尼亚这次建这个水电站,如实地告诉我们,干嘛呢?阿尔巴尼亚要向外国卖电。

解说:几年之内,近6000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远离家乡,赴阿尔巴尼亚工作,而中国在各个领域,对阿尔巴尼亚援助项目也达到了120个,从一开始中国乐意的主动援助,到后来渐渐变成了,阿尔巴尼亚向中国提出强求甚至指令。

郭毓华:霍查在地拉那见到咱们中国使馆的大使,他就说这个大使,他说你中国有的,我阿尔巴尼亚也得有,我阿尔巴尼亚向你中国要援助,就等于弟弟向哥哥要帮助一样,这个谢胡也对这个大使说,我们不问你们要,向谁要。

王洪起:当时提出要中国援建电视台,要求每个农村都有电视看,其实当时中国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黑白电视机都少得可怜,别说农村了。

解说:1968年春,苏联武装占领捷克斯洛伐克,阿党坚决谴责并退出“华沙条约组织”,与此同时,阿尔巴尼亚正积极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对阿的援助,也在这个时候达到了顶峰,援助项目扩大到了军事领域。

刘振华:大概我们援助它的武器,从手枪到飞机,军舰大炮坦克,差不多平均4个人一件。

林中(中国原驻阿尔巴尼亚参赞):我们正是困难的时候,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以后,乱了以后,国际关系断了,西方对我们的封锁,各个方面的贸易往来,也受到很严重的影响,我们国内文化大革命乱了以后,生产陷于这种停顿状态,我们在这种困难之下,仍然是坚决支援它。

解说:自1954年至1978年,从经济到军事从物资到现汇,中国向阿尔巴尼亚提供援款75笔,协议金额为100多亿元人民币,阿尔巴尼亚成为接受中国援助人均数额最多的国家。1971年9月27日,在援建阿尔巴尼亚电视台的过程中,施工组组长张宝玉由于过度疲劳,在指挥安装天线时,失足掉下山崖,不幸牺牲。

郭毓华:阿尔巴尼亚议会主席团,授予了,追认了张宝玉,为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授予了金质勋章。

解说:张宝玉把生命留在了异国他乡,也把中国人的深情厚谊,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1963年12月31日,周恩来首次访问阿尔巴尼亚,他选择在阿尔巴尼亚欢度新年,并且时间长达9天,阿尔巴尼亚人民给予了空前热烈的回应。

范承祚:阿尔巴尼亚对周恩来总理访阿的欢迎,也是全体领导人都出动,也是阿尔巴尼亚这个首都,叫万人空巷地欢迎,所有这一切在过去都是稀闻少见的,绝无仅有的。

解说:正是这次访阿之行,阿尔巴尼亚送给周恩来一万株油橄榄苗,与第二年春天,由两名油橄榄种植专家,专程护送到中国,在云南昆明的海口林场,周恩来亲自种下了这棵见证中阿友谊的“油橄榄树”。两年后的1966年4月,谢胡总理率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访问北京,除毛泽东外,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所有领导人均到机场欢迎,而在北京城,则上演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百万人欢迎外国贵宾的场面。

范承祚:我们在北京,以前欢迎外宾的高规格夹道欢迎,几十万人往往是从东单往西到钓鱼台,或者再过一点点就是从建国门,而这次欢迎阿尔巴尼亚是从大北窑起到钓鱼台,而且在天安门广场专门还有专门的表演队,这是叫百万人大欢迎。

解说:继北京之后,毛泽东在上海也接见了谢胡一行,同样热烈的欢迎场面,再一次在上海南京路上演,面对中方如此隆重的接待和火爆的场面,谢胡卡博声称这是一个大国对小国,大民族对小民族,大党对小党的平等待遇和特殊惠顾,是中国给阿尔巴尼亚的一种极大的荣誉。在不久后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当中,阿尔巴尼亚报以了坚定不移的支持,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浩劫中,数不清的中国人卷入厄运,而中国援阿工作却依旧继续。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machao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