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1959年开始,长达三年的自然灾害,让饥饿成为中国在那个年代里,最为深刻的记忆,而外交局面也在此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1960年6月,彭真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罗马尼亚,参加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一场激烈的争辩与交锋,令中苏两国的“蜜月”情谊出现了裂痕。
郭毓华:就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散发了一个通知,这个通知就是攻击中国共产党,当时他说列宁主义里边有好多东西过时了,那么中国抱着教条主义,还是要坚持列宁主义,因此他在这个会议上公开地攻击,突然对中国代表团进行袭击。
范承祚:就在这个会议上,用我们中国对赫鲁晓夫的形容的话,他挥舞着指挥棒叫大家跟着转,当然中国人向来是反对指挥棒,彭真就宣称中国共产党只相信真理,不服从指挥棒,双方争吵得非常厉害。
王洪起:唯独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团长,阿尔巴尼亚党内的第三把手希斯尼卡博态度坚决,他强调他不同意苏共对中共的态度和做法,他认为就是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材料来评判,来判断双方之间的分歧,要作出正确的判断,要听取另一方面中国方面的意见。
解说:布加勒斯特会议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重要标志,会后不久,苏联撤走了在阿尔巴尼亚专家,停止了一切援助,尽管如此,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主席谢胡,仍然约见中国大使馆代办,坚定地表示,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将坚决支持中共。
许戈辉:布加勒斯特会议之后,面对苏联的不断施压,阿尔巴尼亚仍然公开表示,赞赏并支持毛泽东为首的中共路线,阿国劳动党第二把手,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甚至宣称,苏共“变修”是国际共运的莫大灾难,而中共代表彭真则是布加勒斯特会议上的“反修英雄”,在1960年的中国驻阿大使馆国庆招待会上,谢胡还公开发言,哪怕海水淹没了阿尔巴尼亚,只要有一个山头存在,这上面就将飘扬着红旗。正是因为阿尔巴尼亚没有屈服于苏联的压力,中共和阿国劳动党在共同的反修斗争中走到了一起。
许戈辉:这一时期的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礼遇规格和舆论宣传相当的突出,直到今天,走过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每当再次听到阿尔巴尼亚老歌《美丽的地拉那》,或者《山鹰之歌》,那一场场遥远的亲密与温馨,又立刻如同昨日般亲近。
解说:来自阿尔巴尼亚的影片,深深印进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的记忆,在那个时期,但凡是阿国来访的重要代表团,毛泽东和周恩来都会亲自接见,1960年9月,阿劳动党负责经济事务的部长会议副主席,兼阿中友好协会会长凯莱齐,率“友好代表团”来华,参加中国的11周年国庆活动,受到了中方的破格接待,李富春、李先念两位副总理和400名群众到机场迎接。周恩来总理则亲自设宴款待凯莱齐,而在国庆庆典仪式上,凯莱齐更是与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并肩而坐,观看焰火和歌舞表演。
范承祚: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就问阿尔巴尼亚副总理凯莱齐,就说赫鲁晓夫对你们阿尔巴尼亚,采取了高压政策和一些措施以后,你们阿尔巴尼亚的花还开吗?代表团团长开始不大理解怎么回事,他只好回答说花还开,毛主席接着又问,你们阿尔巴尼亚的天空,鸟儿还在飞翔吗?这位团长回答还在飞翔,毛主席接着又问,你们阿尔巴尼亚的河里面还在流水吗?还在流水,毛主席说只要你们阿尔巴尼亚的花还开,鸟儿还在飞翔,河里还在流水,就不怕赫鲁晓夫对你们施压,赫鲁晓夫这种施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解说:毛泽东用幽默表达了他对阿国的赞赏,而凯莱齐的这次访华,后来则被称作是“探路”之行,他向中方吐露,苏联突然停止多年的援助,导致阿国粮食缺口达百分之四十,对阿国面临的国内经济困境和外来的政治压力,北京方面慷慨表示将大力支援阿尔巴尼亚共渡难关。1960年冬天,一艘万吨船只从中国广东出发,满载粮食远赴阿尔巴尼亚,几乎与此同时,新中国第一支海洋物探队,正在向海洋挺进,而在珠穆朗玛峰上,中国人第一次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最高点,困顿时刻,中国人战天斗地的志气依然昂扬,几乎就在同时,81国共产党工人党的代表正再聚莫斯科,中苏关系成为一些兄弟党最为关注的话题,他们呼吁中苏两党重归于好,共同修补国际共运中的裂痕,然而阿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霍查,与赫鲁晓夫在会上又一次展开了唇枪舌战。
郭毓华:赫鲁晓夫就采取一种变本加厉的措施,恶化苏联跟阿尔巴尼亚的关系,他提出来强迫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在中苏这个分歧上边,应该站在苏联的立场上,当时就遭到霍查的拒绝。
范承祚:没有听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就非常恼火,他认为一个小小的阿尔巴尼亚的劳动党,怎么可以顶撞我,因为在这以前,苏联对阿尔巴尼亚来说,真是个老子党对儿子党这么一个态度。
解说:会上霍查狠批赫鲁晓夫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叛徒和修正主义的分子”,而赫鲁晓夫也在会上,称霍查是“示威性”的言论,苏阿矛盾就此公开扩大化,结果霍查退出会场,提前离开莫斯科回国。两个月后的1961年年初,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苏共派出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波斯别洛夫参加,中国则派出了李先念副总理参加,会议开始不久,现场对于波斯别洛夫在发言中的“施压”,报以“反对苏共”的拳头,而对于李先念的致词,会场则给予了热烈的欢呼和掌声,显然阿尔巴尼亚人对当年的苏联“老大哥”和苏共“老子党”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这次会议结束不久,苏联对阿尔巴尼亚的制裁进一步加强,继撤走专家后,苏联又撤销了在发罗拉湾的苏联海军潜艇基地。同时断绝对阿国的支援,一时间阿国几十个工厂、矿山停建经济瘫痪,阿尔巴尼亚陷入“无援”状态。
范承祚:意思就是说我不管你阿尔巴尼亚了,让敌对国家包围你去侵略你吧,这对阿尔巴尼亚军事上,这个对阿尔巴尼亚施加的压力里,还有一条莫名其妙的,我们经常大家稀闻少见的,就是从阿尔巴尼亚撤走,下嫁给阿尔巴尼亚的几百名妇女,本来嫁出门的姑娘泼出门的水,他要统统把这些苏联的女儿都收回去,导致了阿尔巴尼亚几百个家庭媳妇没了,都走了,而且不仅儿媳妇走了,还把自己的孩子带走了。
解说:1961年10月,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即,中阿双方都已经提前闻到了这次大会的火药味,阿劳动党决定不派代表团参加,而中共则应邀派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参加,就在苏联专机即将来华迎接周恩来前往莫斯科的时候,突发的一个状况,最终令这架飞机没有飞临北京,周恩来准备访苏时,正值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穆夫蒂乌刚刚结束访华,于是周恩来邀请他一同搭乘苏联的专机,飞抵莫斯科再转机回国。没想到,苏方获悉后断然拒绝了穆夫蒂乌乘坐苏联专机,而令苏方没有想到的是,周恩来竟当即决定,他也不坐苏联专机,改由中方自派飞机赴苏。1961年10月15日,莫斯科机场赫鲁晓夫亲自到机场迎接周恩来,还主动与周恩来拥抱,一切似乎在散发着友好的气息,然而友好的背后却已是暗流涌动。第二天大会一开始,赫鲁晓夫公开对不听话的阿劳动党点名攻击,号召“罢黜霍查和谢胡”,言语中带有影射中共的意味,对此周恩来在会上致词时,批评苏共开了一个在自己代表大会上,公开点名攻击一个兄弟党的恶劣先例,并提前离开莫斯科回国,周恩来在苏共22大会上的态度,赢得了阿劳动党高层的赞赏和拥护,而北京的《人民日报》则发表社论称,马克思主义中心先由德国转移到俄国,现在由莫斯科转移到北京。
塔希尔·埃莱兹:开始施加压力,首先不提供援助,然后又威胁,从军事方面,本来有一个军事基地在阿尔巴尼亚,它也威胁要完全撤出来,而且甚至要推翻当时的政府。
解说:1961年12月11日,苏联决定与阿尔巴尼亚断交,而中国则就此勒紧裤腰带,对阿国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雪中送炭”,两国友谊也迅速升温,进入了火热的“夏季”。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mach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