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应助灾民树立信心 而非回顾创伤
2010年04月22日 12:03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以具体计划建立对未来信心

陈福国:然后还有一个,就是对于那些伤残的或者没有伤残,但是经历过地震灾难这种感受的人,我们也有不同区别的给他们一种心理支持。对伤残的人,让他们看到就是伤残以后他们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学生他们今后的前途是怎么样的,我们的老百姓今后的发展趋向是怎么样的。一定要让他们看到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国家,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关注我们中国的这样一个灾难。

邱震海:作为每一个社会大众,社会大众每一个成员,你觉得在这个时候可以做一些什么?从心理医生的角度来说?

公众对灾民感同身受

陈福国:我们作为每个个体来说,或者我们作为一个大众的,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一般的老百姓来说,尽管我们没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但是我们要对这个过程,实际上要表示我们的共感,我们要体验到他们的苦难。同时我们也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和支持他们,当然这个过程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

比如现在我们应该搞好生产的还是要搞好生产,搞好教育的还是要搞好教育。然后我们能够让他们如果能够改善一点条件,我们支援他们。譬如说,那边的伤员现在到上海来了,到全国各地去救助了,我觉得这个办法是很好的。

邱震海:好的,非常感谢。这个心理辅导只是整个的救援工作的一个环节。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除了心理辅导之外。第二阶段的救援工作还有许许多多面临的挑战,到底有哪些挑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解说:救灾进入安置灾民、重建家园和重整信心的第二阶段,其内涵不仅包括对灾民心理重建的辅导,而且还包括更广、更深的内涵,其中包括救灾物资的发放,商业网点的配置、灾民重返社会,并为社会所接纳,重建家园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的责任等诸多方面。

邱震海:好。我们现在重新请回在日本叶千荣教授。您好,千荣兄?

叶千荣:您好。

邱震海:刚才我们听到了来自中国四川前线以及上海交大的两位心理医生分别的分析。

叶千荣:对。

灾民:从痛苦回忆到万念俱灰

邱震海:那我们先聚焦在心理方面,您觉得跟日本的经验相比有哪些特点?

叶千荣:对。我发现了很多共性,首先日本在震灾发生后的头两个星期,灾民的特点是反复地回忆地震的瞬间体验,这时候他们相对保持一种激动的情绪水准。但是在两个星期后,立刻进入低沉、无语乃至万念俱灰的状态。在这个两个星期之后的状态,是否会留下心灵创伤后遗症,对于心理医疗是极为关键的,是一个丁字路口。

需阻断传媒不必要的干扰

叶千荣:在这个阶段,有几个日本经常采取的措施,首先是在第一个阶段,他们进行了大量的释放之后,第二个阶段我们必须进行转移。这时候首先比如说,要阻断传媒各种不必要的干扰采访,不要让各种传媒进入他们的避难场所帐篷,来有意再次唤起他那次对灾难的体验和回忆。

第二个就是在灾民互相之间,我想四川朋友是我们中国是各个省份里极为开朗、极为顽强、极为健谈的一个这个文化族群。

第二阶段须进行心理转移

叶千荣:因此他们也会有很好的交流,这方面我们可以让他们转移,因此第二个特点的心理治疗的关键是转移,比如说在日本大家可以并不去谈地震当时体验。从打麻将、打牌到唱卡拉OK。以及外界志愿者团体的各种愉快内容的服务有都开始出现。

还有一点就是刚才教授说的,提供给人展示希望的信息,这个希望的信息它不是空洞的,它是来自于新的社区管理层面的,具体的关于生活的,关于安置的,关于食品卫生的,还有关于各种各方面,他们今后生活有保障的具体信息,这也是很重要的。

邱震海:好的,让我们来看看,来自台湾的经验到底是什么,在韩国方面我们有金真镐教授。你好,金教授。

金珍镐:你好。

邱震海:谈谈台湾9·21大地震之后救援的情况,当时在心理辅导方面,您觉得目前在中国心理医师的辅导,跟当时在台湾有哪些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石冰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