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阵痛——小岗村的土地变迁
2010年03月29日 16:22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内容摘要:在32年前,也就是这一群普通的农民,突破集体农作,人民公社管理的束缚,摁下18个红手印,冒死分田包干,将小岗村的土地分到每一户农民手中,仅仅想填饱肚子的他们不会想到,这纸契约开启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而大包干也成为了中国农村体制的代名词。杨锦麟走进小岗村,体会这里蜕变前的阵痛。

凤凰卫视3月27日走《读大中华》节目播出“蜕变·阵痛--小岗村的土地变迁”以下是节目文字实录:

1978年11月24日的夜晚,为了摆脱饥荒,18位小岗人冒死按下红手印,将土地包干到户,开启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和大包干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而后的20年,政治光环下的小岗村经济生活却一直停留在温饱水平,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生前打开小岗村土地流转的局面,是否能将小岗村引向致富的道路,而这对小岗人来说是福,还是祸?

村民:没有土地了,就等于没有生命了。

村民:你实现了规模的这个去操作,但是你没有规模的效益呀。

村民:把这个土地再重新搞到一起去。当时一听到,我脑子都嗡了一下子。

杨锦麟走进小岗村,体会这里蜕变前的阵痛。

与我们主持人走在一起的这几位老人,就是当年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大包干”发起人,原小岗村村委会主任,1978年,就是他带领小岗村18位农户首创“大包干”联产承包责任制。今天受到他的邀请,我们摄制组将参加他们一场难得的聚会。

在32年前,也就是这一群普通的农民,突破集体农作,人民公社管理的束缚,摁下18个红手印,冒死分田包干,将小岗村的土地分到每一户农民手中,仅仅想填饱肚子的他们不会想到,这纸契约开启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而大包干也成为了中国农村体制的代名词。

杨锦麟:在小岗村的广场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浮雕,这是一本翻开的书,这一边是邓小平,在《邓小平文选》里面,对凤阳小岗村搞大包干的一个高度的评价,而这一边就是那个著名的,在三中全会之前,小岗村18位乡亲们煞血结盟的一份文件,用中国最传统的煞血结盟的方式,表达他们推行大包干的决心。这在当时是非常难以想象的。这一纸文件,它的原件现在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我在凤阳宾馆看到了云锦编织的这个原件的复印本。

络绎不绝来自四面八方的来这里参观的农民兄弟们,都把这1000元的云锦捧回家。因为没有小岗村这一纸文件,就没有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步。现在这一份文件,也可以视之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响春雷。

<<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王文静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