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记忆:重回南泥湾
2009年09月21日 14:47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南泥湾] [走读大中华] [杨锦麟]

正在加载中...

解说:2003年初,凭着知青们凑起来的10万元,周福生租下了林校的280亩地,利用四座山的地块,开始营造知青纪念林,栽上了刺柏、侧柏、红叶小菠等纪念树,同时建立纪念碑。他最初的设想是希望在延安插队过的北京知青、西安知青认领纪念树,创造条件吸引有能力的北京知青为延安第二故乡做贡献。不少老知青加入到这一事业中来。

知青:延安毕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嘛,我在北京才待了十几年,在延安这都41年了。所以就也说不清楚,反正挺难,回家以后老想着这儿,要不然我儿子就问我,说你干吗老忘不了你那烂泥湾,说的,说老舍不得你那烂泥湾,可是我也说不清楚,说惦记什么,你说这儿有什么可惦记的,家也不在,父母也都在北京,儿女也都在,我也说不清楚,反正在家里头待上几天就想,还是得,还得回去,还得回延安。

解说:对这群北京知青来说,最艰难的时候就是2003年,由于租地造林建碑养殖等,周福生的知青林欠下了100万的债务。

知青:我和我们周经理两个一块儿在这儿,在这里已经是第8个年头了,我们在这儿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没有任何报酬的。就是刚一开始时就是自己,比如说出去吧,你开车出去,你要加油嘛,要过路、过桥费了,完了大的钱就是他出,小的钱就是我出。后来从2006年开始吧,延安政府给一年30万,把这儿弄了,原来这儿都是黑窟窿,都是黑窟窿,就跟那个对面那窑洞一样,都是黑的窟窿,什么都没有,这是2006年的,2006年、2005年,2006年,才把这个才装起来。

解说:周福生利用租种林校的这200亩地开始搞种植,种玉米、洋芋,同时办养殖。他利用种植收获的大量玉米,与人合作开办知青酒厂,并利用酿酒产生的酒糟喂牛喂猪,几年下来,养牛规模达到了90头。知青林的事业就这样在逐渐发展起来。

知青:您说南泥湾三五九旅这大生产,我们都没出生,对不对,但是我不到南泥湾来,我不到延安来,只是从课本上学到一些,那都是走马观花,如果我插队到了延安,我再在南泥湾这儿,实地这儿,又接受知青们的委托,弄这知青林,我呢就接触到南泥湾三五九旅怎么大生产,怎么不易,怎么从这一个林区,把它变成一亩阳川。

杨锦麟:行走在南泥湾,行走在延安,我们在寻觅南泥湾的精神,我们在这里和一群来自北京的老知青那么邂逅。这是一次历史的巧遇,但是我们也知道,无论是40年代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或者是60年代、70年代初的延安北京知青到延安来插队落户,或者是改革开放之后,这些老知青重回到延安,重回到南泥湾,来寻觅和传承南泥湾的精神,或者进行他们人生的第二次的创业,所以我非常地期待,尤其在南泥湾,在北京知青林,我期待我们所大家所企盼的中华民族振兴的伟业,也能够像这些松树、这些柏树一样地青春常驻。

 点击收看本期节目免费视频 完整视频

点击查看《走读大中华》其他节目>>>

点击进入《走读大中华》节目组博客>>>

点击进入主持人杨锦麟博客>>>

《走读大中华》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周六  07:00-07:40

重播:周日  18:15-18:55

         周一    09:00-09:40

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