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记忆:重回南泥湾
2009年09月21日 14:47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南泥湾] [走读大中华] [杨锦麟]

正在加载中...

南泥湾屯垦将士后人要传承南泥湾精神

解说:在当地人的介绍下,我们找到了一位三五九旅屯垦将士的后人。

侯秀珍的公公叫刘宝斋,曾是三五九旅七一九团九连的连长,1984年他在南泥湾去世,去世的时候已经90岁了。

侯秀珍:那困难时候可苦了,小米饭,一开始小米饭也吃不上,吃不上盐。胡宗南进攻那年,四几年在那儿,根本部队上就吃不上盐。穿衣服就白布,鞋都是草鞋,都是那草,冬天也不穿布鞋,都是草鞋。

解说:1944年三五九旅的主力部队组成南下支队,开赴抗日前线。而也有一部分战士作为保卫延安的留守兵团留了下来,刘宝斋就在其中。解放后,退伍的刘宝斋成为了当地人民公社的社长,八十岁的老人仍旧以当初三五九旅大生产时的纪律要求自己。

侯秀珍:从外边回来以后,本来你看接待一天外宾,接待外宾,出去跟人家讲他革命的这个事件,讲一天,跟咱们劳动一天是一样,你说,比方我在家劳动一天,他就讲一天,也是10分工,给我爸也记10分工,记这10分工,比方说下午回来以后,他就不休息了,按道理说,比方说下午回来了,这就4点钟回来了,或者是2点钟回来,就一天了,他不行,2点钟回来,2点还要参加劳动,3点钟回来,3点还要参加劳动。

解说:刘宝斋在部队中所养成的行事作风不仅赢得了群众的尊敬,同时对他的家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说:如今已经退休了的侯秀珍,主动申请到学校去为下一代讲述当年南泥湾发生的故事,希望以此把南泥湾精神一代代地传递下去。

侯秀珍:我来南泥湾的时候,连个拉车的都没有,现在大部分三轮车、小汽车,这都是改革以来的成绩嘛。过去种地都是一镢头一镢头挖,现在都大部分都不挖了,都是机械化。所以跟这些下一代,我说你要记住过去的苦,现在的甜,没有过去的苦,就没有现在的甜。

知青林:老知青回到南泥湾办企业

解说:这是一幅创作于1964年的油画,名为《南泥湾》。它描绘的是60年前发生在南泥湾的那场大生产运动。在不久前的一场拍卖会中,它以1344万人民币的天价成交。这也是南泥湾这个名字给我们的最新的印象。南泥湾留给世人的是怎样的一种形式的财富呢。

穿过青松布满的山坡,我们来到了南泥湾的桃宝峪村。一座北京知青林纪念碑矗立在村口。我们从村里的人那儿得知,经营这个知青林的是几位曾经在延安下乡插队的北京知青。

杨锦麟:我一早呢也听说,在南泥湾有几个曾经在这里插队的老知青,他们又回到了这块土地。我离开我下乡的地方已经整整40年,我一步也没往回走,我很好奇的是,这些在南泥湾吃过苦的北京知青,他们为什么选择回到这块的红土地?我想呢去一探个究竟。

解说:北京知青林是一个集体企业,在2003年由周福生等一群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建立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初具规模的企业,经营项目包括养牛,制酒和农作物种植等等。

40年前,一场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将“首都北京”和“圣地延安”这两个地方联系在了一起。随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最高指示的发表,一夜之间两万八千多名风华正茂的首都青年,背井离乡,落户到了陕西延安农村。他们经历了各种磨难,了解到了农村和农民的真实生活,体会到了现实生活的残酷和无奈。

知青:陕北老乡确实厚道,在我窑洞墙上挂了一个塑料袋,那时候塑料袋都不多,我也不知道是谁,反正我的塑料里老有吃的,炒米,豆豆,炒豆豆,我那塑料袋里老有,我也不知道谁给我送来的。这个我确实记忆很深。包括现在我都想,我就想,我要一旦说是可以了,我要报答这里老百姓。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