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记忆:重回南泥湾
2009年09月21日 14:47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南泥湾] [走读大中华] [杨锦麟]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9月19日《走读大中华》 以下为部分文字实录:

解说:南泥湾的美名,伴随着这首歌曲传遍天下。可很少有人知道,当年的热血青年们究竟付出了些什么?

杨锦麟:七一九团牺牲的烈士就密密麻麻的。

解说:时隔六十多年,我们重返南泥湾,试图寻获那些鲜活的个体生命。

同期声:革命的胜利不是容易得来的。

解说:今天的我们,与当年那个南泥湾之间,距离有多远?

杨锦麟重觅南泥湾精神

解说:2009年9月,我们摄制组一行开启了红色延安之旅。即将到达的地方,给我们的印象是从一首歌开始的。很多人对这个画面和声音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这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郭兰英所演唱的《南泥湾》。

杨锦麟:走读大中华,边走边观察。我现在在延安南泥湾。很多人对南泥湾的了解可能是通过两首歌,崔健的摇滚乐,郭兰英的民歌小调,但更多的观众他们心目中对南泥湾的印象是模糊的。

我们在这里重新地寻觅南泥湾精神的点点滴滴,重新寻觅70年前那一场轰轰烈烈大生产运动中,南泥湾的所有的官兵弟兄最普通的人,他们的命运以及他们的所有的点点滴滴,看能不能给我们今天所有的观众留下一点深思,留下一点启示。

南泥湾遭封锁 毛泽东号召自力更生

解说:南泥湾在延安东南约45公里,是通往延安的南大门,战略位置非常重要。1939年初,国共合作出现危机,并且不断地爆发军事冲突。国民党开始对中共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施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到了1940年国民党在边区屯兵40多万,构筑了5道封锁线,宣称一斤粮一尺布也不得进入边区,企图饿死困死八路军。边区政府生存日益艰难,延安迎来了8年抗战中最为艰苦的岁月。军民几乎到了没衣穿、没油吃、没鞋袜、没被子的地步,边区老百姓的公粮负担也越来越重。

馆长:毛泽东都说到,我们是困死呢,饿死呢,还是解散呢?这就说,当时困难到我们只有三条路,这三条路,第一条路是困死,共产党人的这种志气是不可能被困死的;那么解散,我们长征到达了陕北,就是为了解放民族,让人们,解放全国人民,那么我们不可能来解散;那么只有最后一条路了,就是自力更生。

解说:自此,在陕北的土地上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以身作则,率先参加生产劳动。同时有一只部队也接到命令,要求他们立刻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这支队伍就是王震领导的三五九旅。

解说:这个院子曾是三五九旅旅部,王震当年就是在这里带领他的部队开垦南泥湾的。三五九旅走后,这里变成了民居。2003年在王震的儿子的捐助下,这里才改成三五九旅旅部的纪念馆。我们在这里几乎见不到游客,整个院落显得些许落寞。

馆长:对于这一块儿旧址的宣传,我们还不够,尽管说这几年南泥湾呢,这个三五九旅这个开垦南泥湾很有名,再一个是郭兰英的那一首《南泥湾》的歌曲呢是世界闻名,但是呢在这方面的宣传呢,仅仅也就是过去的这点儿历史的宣传,后来的宣传还是有些欠缺。

解说:三五九旅是1937年8月,国共合作时期组建的一只部队,当时主要在晋察冀一带抗击日军,后来由于国民党发动对陕甘宁边区的围剿,中共才急调这支英勇善战的精锐部队回防保卫延安。截至1942年底,三五九旅下属6个团,1万1千人全部进驻南泥湾。

下一页 屯垦战士条件艰苦 英雄气概“气死牛”

<<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